第46章 唐王舉辦追諡大典祭祖固根基 李世民勇退薛家軍解扶風之困(第2/5頁)
章節報錯
這樣的追諡之典,向天下人展示了您對家族傳承的重視,對仁愛品德的推崇。這不僅彰顯了唐王您的仁孝,更能讓天下子民看到我們新政權的不同之處。這將有助於唐王您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投靠,讓大家團結在這仁德的大旗下,為您引領的天下興盛添磚加瓦。”
唐王李淵微微點頭,他知道長孫無忌說得很對。在當時的局勢下,各方諸侯都在爭奪地盤和人口。百姓們生活在戰火之中,渴望著一個能夠讓生活安定下來的君主。李淵希望透過這樣的追諡儀式,向天下傳達出大唐是一個注重家族倫理道德、尊重傳統的政權。這也是他在眾多對手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手段。
李淵目光堅定地看著朝堂下的大臣們,說道:“本王深知,現在只是開始。我們的新政權要以仁孝治天下,就要從這些基本的家族傳承做起。本王要把當今亂世改變成為一個讓百姓安居樂業,讓英雄豪傑嚮往的地方。本王相信,隨著本王對家族傳統的尊重和對仁德的弘揚,國家必將在這亂世之中崛起,走向繁榮昌盛。”
朝堂上下一片寂靜,大臣們都從李淵的話中感受到了他的決心。他們知道,他們正在見證一個偉大帝國的開端,而這一切都從這充滿意義的追諡之典正式拉開了帷幕。
幾日後,唐王李淵正在和眾將官商議下步作戰計劃,突然探兵來報,薛仁杲在薛舉的命令下,率領軍隊攻佔了扶風郡,意圖進攻長安。
扶風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魏國,當時以右扶風轄區改置而來,治所在槐裡縣(今陝西興平縣東南),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扶風郡,並移治所至雍縣(今陝西風翔縣)。隋朝扶風郡下轄雍縣(今鳳翔縣)、岐山、普潤、麟遊、虢縣、陳倉(今寶雞東代家灣)、南由(今寶雞西北)、汘源(今隴縣)、汘陽(今千陽)、郿縣(今眉縣東)等10縣。唐朝初改為岐州,天寶元年(742年)又復為扶風郡,至德元年(756年)改名為鳳翔郡。
扶風郡地處關中西部,位於長安城西一百七十餘里處,是隋朝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域,因兩地相距較近,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漢代起便是京畿重地,自古有“左馮翊、右扶風”的說法,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前文我們講過,薛舉的軍隊憑藉著之前積累的軍事經驗和強大的武力,河西郡縣都被成功攻克,薛舉最終完全佔有了河西的土地,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
不久前,薛舉聽聞李淵義軍攻佔長安,挾楊侑為帝,自稱唐王,心中很是不服,於是變動起了歪心思,妄圖攻佔扶風郡,進一步控制關中平原,進而威脅長安。這也是赤裸裸的對李淵政權發起的直接挑戰,意圖在李淵政權建立之初削弱其統治基礎,從而實現自己稱霸天下的野心。
薛仁杲(又稱薛仁果),我們前文也介紹過,他是薛舉長子,驍勇善戰,號稱“萬人敵”,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才能。公元617年十二月初,薛仁杲領命攻打扶風郡。
此時扶風郡由農民起義軍唐弼據守。
隋大業十年(614年),唐弼在隋末天下大亂之時,於關中西部起義手下擁有十萬人馬,盤踞在汧源附近。他聽聞“李氏當王”的讖語,為給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增加砝碼,便找來李弘芝做傀儡皇帝,建立“汧源帝國”,自稱唐王。
汧源縣位於今陝西隴縣西,汧水發源於此,地理位置重要,是關中西部的重要軍事要地。
唐弼在隋大業十年(614年)二月佔據扶風郡,唐弼佔據扶風郡時,該郡的太守是竇璡。竇璡是南北朝時期茂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東北)人,出身於竇氏家族,這是一個在南北朝時期極為顯赫的家族。竇氏家族成員在政治上有著重要影響,且家族內部文化氛圍濃厚,許多家庭成員在文學、音樂等領域都有顯著成就。竇璡精通音律,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