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唐公李淵變唐王,直接安排隋煬帝楊廣退二線(第3/4頁)
章節報錯
玄武門之變後進任太子洗馬,對當時的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的一員,最終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貞觀十一年去世,享年81歲。他去世後,唐太宗深為哀悼,為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諡號“康”,特許葬於昭陵。
姚思廉含淚拜別小代王后,李淵命人看管好代王楊侑,然後率眾進入長樂宮。
為了顯示新年代新氣象,儘快爭取到百姓們的支援,迅速恢復社會的穩定,李淵當即宣佈廢除隋朝的苛法暴政,並立即制定了約法十二條。
約法十二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廢除所過離宮園苑?:李淵命令軍隊不得侵擾百姓的財產,廢除經過的離宮園苑,將宮女還其親屬。
不得入村落侵擾?:軍隊屯駐時,不得進入村落侵擾百姓。
不得犯隋七廟?:攻打長安時,約定不得侵犯隋朝的宗廟。
不得危害代王及宗室?:保護隋朝的代王及宗室,不得對他們造成危害。
殺人者死?:規定殺人者處死。
劫盜者死?:劫盜行為同樣處死。
背軍者死?:背叛軍隊的行為處死。
叛者死?:叛變的行為處死。
約法十二條極大地緩和了社會矛盾,贏得了人心。同時,李淵下令釋放長安城內的所有囚犯,展示新政權的寬容和對司法公正的重視。又命人開啟官府糧倉,向饑民發放糧食,緩解饑荒問題。
大政方針實施下去以後,城中百姓繼續過著老百姓的安穩日子,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義軍在大戰之後重新修整,駐守要隘,維護治安。長安城中很快恢復了秩序。
在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淵在長安向全國發布公告,擁立代王楊侑為大隋的新皇帝,改年號為義寧,史稱隋恭帝。同時遙尊遠在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這等於直接免了隋煬帝皇上的尊位,讓楊廣提前退休了。
皇帝立了,李淵的地位和職務官銜當然也要提升一下,才能更加符合目前的身份和地位。我們知道,此時五十一歲的李淵在進入長安城之前,幾十年來一直受到表親戚楊廣的壓制,仕途坎坷,忍氣吞聲,這個時候,終於可以宣洩一下大半輩子的怨氣,在自己當皇上之前,狠狠的過了一把官癮。
在眾人的擁戴下,李淵被封立為唐王,這是他在隋朝末年獲得的最高封號,標誌著他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崇高地位。同時還身兼多個要職:
兼任大丞相,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
兼任尚書令,作為尚書省的最高官員,主要負責行政事務,其權力相當於宰相。
兼任持天子符節,擁有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的符節,是皇帝權力的象徵。
兼任假黃鉞,行使皇帝對軍隊管的理指揮權,李淵在必要時可代表皇帝征討敵人。
兼任大都督,作為軍事上的最高官吏,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李淵負責統領軍隊、指揮軍事行動、負責邊防。
兼任都督內外諸軍事,這一職位使李淵能夠總攬全國的軍事事務。
兼任總錄萬機,相當於現如今國家總理,李淵被授權總攬所有國家行政事務。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裡,李淵被擁立為唐王且身兼數職,將國家大權集於一身的狀況,實屬罕見。然而,在隋朝末年群雄割據、各自為王的特定環境中,他的多重身份不但彰顯了當時政治局勢的錯綜複雜,更進一步凸顯了李淵作為領袖所具有的智慧與謀略。特別是他立代王楊侑為帝這一舉措,絕對是明智之舉,為他成功贏得了更多的政治資源,極為合理地獲取了政治層面的支援。
在合法合規地被擁立為唐王之後,李淵將武德殿設為大丞相府,並安排官吏處理各類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