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穩住(第1/4頁)
章節報錯
就在雙方對沖開始不久,鋒矢深入彼此陣中時,北虜騎陣的右翼果然動了。
並未集結與主陣一起衝陣,而是直接向右前方疾馳而去。
如果從高空俯瞰,就能看到是一個黑粗箭頭之外,又分出了一個黑色的箭頭,目標所向之處,就是在右前方的賈記車隊!
這一下,北虜的算盤是徹底清楚了。
這股騎兵,其中大半是輕裝牧民。
他們年輕,銳氣足,被有經驗的老手帶著,大家一起輕裝穿過薊州還沒失陷的防線,越過無數墩,臺,堡,衝到防線南方。
風險肯定是有,還不小。
畢竟到處都有周軍的防禦體系和駐軍,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周軍包了餃子。
南方的駐軍,京營,宣府,大同,甚至遼鎮,還有河南,山東等內鎮駐軍。
搞不好哪天就被周軍合圍了。
所以在沒有拔除薊鎮防禦據點之前,虜騎主力不會過來。
很容易成孤軍。
前明時,別看八旗兵橫行無阻,多次深入明朝境內。
第一次入境時,皇太極可不敢驟然南下。
也就是在京城四周,把喜峰口,古北口,還有薊鎮四周的城池軍堡都拿了下來。
就算如此,對當時窮的一塌糊塗的後金也是收穫頗豐。
等後來八旗主力撤走,皇太極窮人乍富,捨不得打下來的遷安遵化四城,留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率本旗兵馬和投降歸附明軍駐守。
結果遼鎮,宣大,榆林,山西,陝西諸鎮邊軍趕到,明軍實力強了,將領膽子也就大了。
祖大壽,馬如龍等大將在前敵,孫承宗為督師,明軍將四城合圍,四城之戰把後金兵打的很慘,阿敏損兵折將,狼狽逃竄,臨跑還把四城給屠城了……
反正守不住,也不能便宜了大明。
阿敏逃回去之後,皇太極可算抓住了對手的痛腳,此後阿敏就被排擠出了大貝勒行列,所有的權力都被收回,麾下兵馬錄牛歸其弟濟爾哈郎,阿敏只留了一些奴僕和莊園,幽居至死。
第二次,第三次清軍入關,明軍雖不敢大規模野戰,越打越差,但好歹會有勤王兵馬聚集,八旗軍也不敢過於深入。
到第四次時……
明軍終於折騰不起了。
對內有農民軍,對外隔幾年就是八旗入關。
精銳敢戰的明軍越來越少,儲存實力的將領越來越多。
第四次入關,清軍打下濟南等重鎮名城,俘虜了好幾個親王,金銀物資過百萬,人丁數十萬。
由夏入秋時,清軍還在山東悠閒放馬,一直到來年開春才陸續撤回。
已經是如入無人之境。
第五次,更是到了南直隸試探。
好在南直隸已經有不少駐軍,史可法坐鎮南京,四鎮中黃得功部已經成型,鳳陽總督馬士英相當得力,把皖北和蘇北經營的相當不錯。
由此清軍才沒有繼續南下。
也可能是因為繼續南下也無意義,再向前幾百裡就是長江,當時的清軍又沒有船隻可供渡江。
且明軍再廢物,南京名義上是百里雄城,還有操江總督和南京京營十幾萬兵馬。
加上鳳陽總督與各鎮,還有山東的劉澤清,皖北的黃得功,長江一線的左良玉,劉良佐,在河南,山東一帶活動的高傑。
明軍還有名義上的百萬大軍,且地方官府完好,構築有完整防線,即使是當時不可一世的清軍也不敢在沒有打通交通線的前提下過於深入。
何況是此時的北虜?
不敢大軍深入才是正常的決斷。
但遊騎南下,騷擾,牽扯,也是必然之舉。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