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周……

不用諱言,華夏的武德退步了。

前明更是不堪。

前明的防禦體系和外部壓力還沒有大周大。

但明軍在中後期的表現只能說用不堪入目來形容。

就是一群乞丐和罪犯組成的所謂軍隊,能當軍人用的只有少量家丁。

千人到幾千人規模的戰事,明軍還能打一打。

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的會戰,明末的明軍一次也沒贏過。

被東虜和北虜按著打。

哪怕林丹汗這種廢物,被女真幾千人追著打,逃到大明西北地方,一樣打的明軍沒脾氣。

大周軍隊在組織性,軍紀,裝備,訓練都比明軍強。

這也是外敵如此強大,大周還能扛住百年的原因所在。

但因為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慘敗,直接導致周軍勳貴將領斷層,戰鬥力急劇下降。

此後還因此京師被圍數月。

那一次,傾盡全力的東虜和北虜也傷了元氣,這一次又是數十萬大軍前來,也是元氣盡復了。

令人憂慮的就是周軍實力雖有恢復,但仍沒有恢復到巔峰狀態。

這一次,只能以固守為主。

京營也不會輕易出動,要看敵軍動向,等內鎮周軍的排程,還有西北邊軍的排程等等。

貿然出戰,京營一旦敗績,那可就是震動全國的大事,搞不好京師都守不住!

這些訊息和處置,瞞不過有心人。

京師的糧價就是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大量的糧行直接翻倍,然後數日後開始限購。

雖然有漕運運河,但虜騎可能到通州一線,或是南下影響運河運輸。

最糟糕的就是京師再次被圍困。

一旦被圍,糧價就會如斷線風箏一樣飛漲!

上次圍城,糧價最終超過二十兩一石!

一石糧,可能就是一家人的性命。

很多人甚至賣房契,地契,以此來換糧活命。

人活著,總歸還有希望。

死了,還不止死一人,而是餓死全家。

全家都死了,留著房和地有什麼用?

是以這一次,有記憶的糧行都是開始限購。

一次只賣個幾升,糧價已經漲了一倍,而且可想而知,隨著局面更進一步惡化,糧價還會繼續暴漲。

大糧行,有個十幾萬石存糧很正常。

一包一百二十斤,一個正常的糧庫就能放幾千上萬包。

幾十個糧庫就是幾十萬石糧食。

精米,糙米,精面,糙面。

黑豆,黃豆,紅豆。

小米,糜子,高粱。

這是以前華夏主要的糧食種類。

有錢人吃精糧,窮人吃高粱,小米,黑豆之類的雜糧。

很多人家雜糧也不能放開吃,春荒時勒緊褲帶,夏秋時除了吃雜糧,還要摻雜大量野菜。

儘可能節省糧食和錢財,用在深冬和春荒時。

所以華夏人對糧食和土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裡的,還有儲蓄的習慣,都已經融入在基因之中。

太久長的窘迫和窮困,還有飢餓造成了獨特的民族性。

除了糧食漲價外,就是外逃潮。

去年底到京城的名士,有一些留下的,瞬間就是逃了個精光。

現在是內可以出,但外不得入。

再耽擱下去,萬一圍城,那可就困死在城中了。

還有一些授了官職,一時沒出京的新科進士,也是光速辦好手續,立刻出城。

這些人訊息靈通,而且原本就不是京城人,走的也是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