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透徹(第1/3頁)
章節報錯
訓練夥計,等同練兵。
確實具有一定風險性。
賈芸說的是事實。
如果他是一個將領,勳貴。
私養部曲私兵,那真的是往死路上走了。
普通人……朝廷真不當回事。
別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商人和百姓,只要不到王朝末世,最多嘯聚成匪,還遠談不上造反。
而匪類對朝廷的威脅幾乎為零。
除非遍地鋒火,影響到了賦稅,徭役徵發,還有糧道,漕運,驛傳,朝廷才會認真對待。
賈芸就是一個商人東主,養的夥計就是為了針對金沙幫的威脅。
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所以也不會真有人拿這事來說事。
要是說賈芸訓練一群小夥計圖謀不軌……怕是連對賈芸最有惡意的人也張不開這嘴。
相比較起來,金沙幫一萬多人,水腳幫也有近萬人。
漕幫更離譜,號稱三十萬幫眾。
怎麼沒有人說這些江湖幫派圖謀不軌?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
漕幫還真有些威脅,所以朝廷設南漕和北漕兩大總督,還有數萬人的護漕軍隊,由十多位總兵,幾十個副將,參將,過百個遊擊,守備統領。
這些兵力只受漕運總督管轄,不負責地方防禦,但如果漕運有問題,漕運總督可以呼叫地方駐軍。
光從這些細節來看,朝廷對漕運的重視度可想而知。
漕幫其實是前明的運軍轉化而來,明初至永樂遷都,大運河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動脈,負責由南到北輸送物資。
然後就是人員往來,民間商業,各種活動都仰賴這條連通南北的運河。
如果沒大運河,朱棣根本沒能力把國都遷到北京。
最多到洛陽,開封。
事實上朱標就看中了洛陽。
朱標在長安,洛陽,開封轉了一大圈,感覺還是洛陽最合適。
洛陽有八關,雖然範圍大,守備困難,但相較於無險可守的開封還是強多了。
洛陽也有河系水運,運輸上沒太大困難,又處中原腹地,本身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不是事事都需要外運。
長安原本也是王者立基之處,但到明朝時長安和關中水利敗壞,河運廢棄,已經當不起一個大帝國首都的功能了。
南京原本也是虎踞龍盤之處,但又有偏安一隅之嫌。
如果不是朱標驟然病逝,大明多半會遷都到洛陽。
北平……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太偏北,當時大運河到通州段又沒疏浚完成,運輸太難。
就算疏通了,北平最好就是個二三十萬人口左右的要塞型軍事重鎮,負責協調西部和東部的防禦。
派個塞王鎮守一下就足夠了。
在北平外圍還有大寧城和塞王,加大寧都司。
西邊有大同,宣府,外圍還有建在草原上的東勝衛,朱元璋也打算派塞王鎮守。
這一切安排都被朱棣遷都北平給毀了。
大明帝國選了個不適合當首都的地方為京師。
從此漕運成了重中之重。
到大周建立,燕京已經是巨無霸一樣的重鎮雄城,漕運成熟,遷都也不可能了。
漕幫就是前明的幾十個沿河設立的衛所。
這些沿河衛所有造船,修船,運輸等各種任務。
前明亡國後,這些運軍直接成了船伕和縴夫,接著就組建了漕幫。
這個幫派,大周朝廷肯定相當的忌憚。
大血管旁邊就有把刀,誰不害怕?
越是如此,反而越不好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