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漂亮的收尾(第1/2頁)
章節報錯
華夏是從西域到漠南漠北,不宜耕作。
華夏文明起於西部,從陝北沿黃河往關中,洛陽發展,到商,周之後,核心區域就是在今日的陝西,河南兩處。
到西周時,封燕於幽州,楚於湖北,還有吳,越,開始從黃河流域進入長江流域。
到秦一統天下,秦軍從楚國舊地再南下,進入嶺南,這是再入珠江流域。
這說明什麼?農耕文明與水有關,必須依水而遷徙,發展。
至五代之後,北方降水削減,關中水利設施殘敗,長安不宜為帝王居。
北宋就只能定都於漕運方便的開封,而北宋和南宋開發湖廣,江南富裕度首次超過北方,都是和地理,天文變化有關。
華夏興起後,從河套到黃河區域,華北平原,山東,江南,湖廣,兩湖,嶺南,適宜耕作的農耕區域基本就定型。
此後的開發發展,無非就是對土地更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利用。
在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沒有質變之前,這一片地方的極限人口,不宜超過五千萬人。
一旦超過或接近,不論是什麼朝代,什麼樣的朝廷都負擔不了,根本無法負擔!
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
人口太多,郡縣太多,管理成本無限擴大,只能帶來各種失序。
到最後是所有階層的利益都得不到滿足。
權貴的兼併,朝政的腐敗,流寇,起義,這些只是表象。
內裡的實質原因,就是地理環境的負擔到了極限而已……
再回到明末。
明末時人口達到一億到一億五千萬,是因為明朝控制了半個西域,半個河套,還有遼東,雲南,貴州,而且這些地方是實控,這些是前朝都沒有實際掌握的地盤。
所以大明的容納能力要遠強於宋乃至漢唐。
只是到了明朝末期,人口膨脹導致流寇起義,朝廷內耗導致國力更進一步衰退,無法抵禦新興的女真部族,以致最終亡國。
當然,大明的問題極多,宗藩,官制,食貨制度,太監,軍制,都是稀爛,所以雖然是大一統帝國,最後亡國於六萬丁口的小部族,有天文地理的原因,有人口膨脹的原因,也和制度原因有一定的聯絡……
大周改革了前明的宗室等不合理的制度,但大周人口已經過億,各種矛盾發展也到了一定程度,體現在吏治等多方面。
大周的疆域不如前明,但人口激增也自有原因。
前明後期,開放海禁,引入了諸多來自南美的良種。
菸草,番茄,番薯,土豆,玉米,特別是番薯,土豆和玉米這三樣,番薯試種成功後,平均畝產千斤以上,且它們耐旱,耐寒,種在邊角地一樣有好收成。
就是因為這幾樣外來的作物,造成了農業生產力在秦漢隋唐之後有了一次質的改變,導致了大周的人口快速增長。
這種增長註定會引發諸多問題。
利益分配帶來的吏治和動盪。
人口過多,造成的人均耕地急劇減少。
小民百姓,抵抗意外風險的能力大幅度減弱。
一旦吏治持續下滑,人口越多,生產力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這就會帶來激烈的動盪衝突,也就是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
至此,文章終於差不多可以結束。
天色隱隱發白。
賈芸也是終於停筆。
最後再寫幾句自辯。
“賈芸少而喪父,幼而貧寒,賴母守寡將賈芸養大成人。自賈芸記事時起,無不是母親在燈下紡線的身影,慈母親恩,無以回報。今賈芸幸有一支筆,可以奉養老母,買田置產,賈芸並不諱言這是孜孜於求利,也是賈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