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再下放,直接便是知府,最不濟也是實職知州,或進入布政使司,提刑使司等省會大衙門,升官不難。

再次的,就是二甲中後等和三甲靠前位置,只能是分發各縣當知縣。

好在他們科名還算靠前,一般都是分在北直隸,江南省,山東,河南,或浙江,福建等地。

要麼近在京畿,要麼腹心之地,要麼富裕要衝。

三甲靠後,就只能是西北寧夏,甘肅,或是遼東,川西,廣西,雲貴這些老少邊窮或是戰爭頻繁之地去當知縣了。

可謂,一考定終生。

留京的進士會先行觀政,然後分發各衙門,各有際遇,都是意氣風發。

分發離京的,就是各有的不同,有的春風得意馬蹄疾,有的黯然神傷。

到時候,三年一度的大熱鬧結束,蜂擁而來的各路人馬也是陸續離開,五月時初夏漲水,正宜行船,史玉瓚也是打算到時候攜袁枚南返。

算算時間,最少還能幹半年左右。

以賈東主的大方,最少能拿走四百兩左右的銀子。

對史玉瓚來說,也是頗為豐厚的收入了。

畢竟當名士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參加各種文會,四處打秋風,銀子來的並不容易。

得看主家的心情,實力,還有為人是否大方。

其實名士就是檔次更高一些的清客而已。

好在此次到京城極為順利,成了書局日報的主編。

史玉瓚發覺,這個身份比自己之前的名士身份還要管用。

他也參加了幾次文會,報出自己是浙省名士身份時,北方計程車人並不是太買帳。

畢竟史玉瓚還沒有全國性的名氣。

得到了幾十年後,他的弟子袁枚才有舉國仰慕的待遇。

但一旦報出自己是書局主編時,很明顯對方就要熱情的多。

就算更多人是對賈芸感興趣,話題就是打聽賈芸的訊息,但好歹史玉瓚也會被高看一眼,能參與更高層次圈子的互動和話題。

史玉瓚本身的積累也夠了,幾次下來,結識了不少人,拓展了人脈,這一次京城之行算是站穩了腳跟,完全不虛此行。

一切根源和際遇變化,當然還是來自自己靈機一動加入了賈記書局。

真是神來一筆啊。

“珍重。”

“希望數月之後,是兩位送我們師徒離開。”

這真是好祝詞。

劉統勳和王安國都是笑起來。

這就是說兩人會考在二甲中等以上,可以留京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