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創公益活動的成功舉辦,讓成奇勳和曹尚佑站在活動現場,望著熱鬧非凡、愛心湧動的場景,心中滿是成就感。他們以為,憑藉此次活動的巨大影響力,文創教育模式能順利推廣至更多地區,殘障兒童文創教育事業也將邁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然而,現實的考驗從未停止,短暫的喜悅過後,新的危機如隱藏在暗處的洶湧暗流,再次將平臺捲入困境。

活動結束後,成奇勳和曹尚佑迅速組建了推廣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推廣計劃,準備將已成熟的文創教育模式推廣到周邊城市乃至全國。他們帶著滿滿的熱情和期待,踏上了推廣之路。然而,當他們深入不同地區開展推廣工作時,才發現事情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在第一個推廣城市,團隊發現當地的文化背景與活動舉辦地存在很大差異。當地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於文創教育中一些創新和現代元素接受度較低。負責當地推廣的小趙,拿著市場調研報告,神色焦急地走進成奇勳的辦公室:“成總,曹總,情況不太妙。這邊的家長和學校對我們文創教育模式裡的創新內容不太認可,覺得和他們傳統的教育理念有衝突,這推廣工作很難開展下去啊。” 成奇勳的眉頭瞬間皺起,他深知文化差異對推廣工作的巨大阻礙。

成奇勳立刻聯絡曹尚佑,召集文化研究團隊、推廣團隊和課程研發團隊緊急商討對策。會議室內,氣氛凝重,大家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曹尚佑神色嚴肅,語氣急切:“文化研究團隊深入瞭解當地文化特點和教育理念,找出我們文創教育模式與當地文化的契合點;推廣團隊調整宣傳策略,突出文創教育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作用;課程研發團隊根據文化研究結果,對文創教育課程進行本地化調整,融入更多當地傳統文化元素。”

文化研究團隊迅速行動起來,成員們深入當地的學校、社群,與家長、教師、文化學者進行交流,瞭解當地文化的精髓和教育理念。他們查閱大量歷史文獻,研究當地的傳統藝術形式和文化習俗,整理出一份詳細的文化調研報告。推廣團隊根據報告內容,重新設計宣傳資料和推廣方案。他們製作了一系列宣傳影片,展示文創教育如何與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文化認同感。在一次面向當地學校的推廣講座中,推廣團隊的小王生動地講解著文創教育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積極意義,展示著融入當地文化元素的文創作品,臺下的家長和老師們雖然露出了感興趣的神情,但仍有不少人持觀望態度。

課程研發團隊則根據文化研究結果,對文創教育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他們將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如剪紙、刺繡等融入手工製作課程;在文創理論課程中,增加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解讀和分析。團隊成員們日夜討論,反覆修改課程大綱,力求讓課程既保留文創教育的核心價值,又能符合當地文化需求。然而,調整課程並非易事,既要保證課程質量,又要滿足當地文化要求,團隊成員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小趙滿臉疲憊,憂心忡忡地說:“時間緊,任務重,當地的文化又這麼獨特,真擔心調整不好,影響推廣進度。” 成奇勳鼓勵大家:“我們一起加油,一定能找到最適合當地的文創教育模式。”

在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同時,平臺又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境。推廣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場地租賃、人員培訓、宣傳推廣等費用。然而,平臺此前的資金大多用於活動籌備和日常運營,資金儲備有限。如果不能及時解決資金問題,推廣計劃將無法按原計劃進行,甚至可能被迫中斷。負責財務的老孫,拿著最新的財務報表,心急如焚地向成奇勳和曹尚佑彙報:“成總,曹總,推廣資金缺口太大了,我們賬上的錢撐不了多久。要是找不到資金來源,這推廣工作可就難以為繼了。”

成奇勳和曹尚佑意識到,資金問題如果不解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