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校的資金和師資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成奇勳和曹尚佑本以為可以稍稍鬆口氣,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教學質量上。然而,平靜的湖面再次泛起波瀾,這次的挑戰來自於教育理念的分歧。

學校裡的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對現有的教學大綱產生了不同看法。以張老師為首的一批年輕教師,深受現代教育思潮影響,認為應該給予殘障兒童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採用專案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方法,以激發孩子們的內在潛能。而以李老師為代表的資深教師則堅持傳統的特殊教育模式,強調基礎知識的紮實掌握和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

在一次教師教學研討會上,雙方的矛盾徹底爆發。張老師率先發言,他站起身,神情激動,手中揮舞著教案:“我們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教這些孩子了。他們雖然有殘障,但同樣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專案式學習可以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李老師皺著眉頭,立刻反駁道:“孩子們連基本的讀寫算都還沒掌握好,談什麼專案式學習?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得一步一個腳印,先把基礎知識打紮實。”

會議室裡瞬間炸開了鍋,教師們分成兩派,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成奇勳和曹尚佑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大家的發言,他們意識到,這次的分歧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整個學校的教學方向。成奇勳清了清嗓子,試圖讓大家冷靜下來:“大家先別激動,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同的觀點可以討論,但目的是找到最適合孩子們的教育方式。” 曹尚佑也點頭表示贊同:“對,我們可以一起分析兩種教育理念的利弊,再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來做決定。”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兩種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成奇勳和曹尚佑決定親自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他們分別跟著張老師和李老師的班級,觀察教學過程。在張老師的班級裡,孩子們圍繞著 “我的夢想家園” 這一專案主題,分組進行設計和搭建。有的孩子雖然行動不便,但在小組合作中積極出謀劃策,用簡單的材料構建出心中的家園模型,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快樂。成奇勳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心中不禁為這種教學方式的活力所觸動。

而在李老師的班級,孩子們正認真地進行著識字和算術練習。李老師耐心地逐個輔導,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掌握知識點。曹尚佑注意到,那些基礎薄弱的孩子在這種細緻的教學下,確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觀察結束後,成奇勳和曹尚佑陷入了沉思。他們明白,兩種教育理念都有其優勢,但也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成奇勳說:“張老師的方法能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但對於基礎差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有些吃力。李老師的傳統方法能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但可能會限制孩子們的思維拓展。” 曹尚佑點頭表示認同:“我們得找到一個平衡點,把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

於是,成奇勳和曹尚佑再次組織教師們開會,提出了一個融合兩種教育理念的方案。在低年級階段,以傳統教學為主,著重夯實孩子們的基礎知識;到了高年級,逐步引入專案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方法,培養孩子們的綜合能力。教師們聽後,經過一番討論,最終達成了共識。張老師和李老師也意識到,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們的需求。

解決了教育理念的問題,學校與當地社群的關係又出現了新狀況。學校開展的一些課外活動,因為噪音問題引起了周邊居民的不滿。一天,幾位居民代表來到學校,表情嚴肅地找到成奇勳:“你們學校的活動太吵了,我們平時在家都沒法好好休息。” 成奇勳連忙道歉:“實在不好意思,是我們考慮不周。我們會馬上調整活動時間和方式,儘量減少對大家的影響。”

為了改善與社群的關係,成奇勳和曹尚佑組織了一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