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洪武四年二月(第1/4頁)
章節報錯
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心懷天下,致力於建立穩定繁榮的大明王朝,對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生等事務有著高瞻遠矚的規劃和決策。
李善長:雖已致仕,但仍在朝堂有一定影響力,足智多謀,對國家事務有著深刻理解,常為朱元璋提供建議。
汪廣洋:中書右丞相,負責協助朱元璋處理政務,對朝廷各項事務的協調和執行起著關鍵作用。
胡惟庸:中書左丞,精明能幹,渴望在朝堂上施展抱負,積極參與各項事務的決策和討論。
耿忠:大同衛都指揮使,熟悉大同邊地情況,深知當地軍事後勤和民生的艱難,為解決問題向朝廷建言。
曹興:晉王相,為晉王府的建設和相關事務出謀劃策,關注王府的發展和地方的穩定。
劉惟謙:新任刑部尚書,肩負著司法公正和維護國家法律秩序的重任,聆聽朱元璋的教誨,力求做好本職工作。
禮部尚書:掌管國家禮儀制度,對祭祀、朝會等禮儀活動的安排和規範負責,參與制定和執行相關禮儀規定。
吏部尚書:負責官員的選拔、任免、考核等事務,對朝廷官員的任用和管理有著重要決策權。
戶部尚書:主管國家財政和經濟事務,對稅收、物資調配、鹽政等方面有著深入瞭解和管理職責。
工部尚書:負責工程建設,包括宮殿修建、水利設施、農具採購等,執行朝廷的工程建設任務。
地方官員代表:來自各地的地方官員,如大同、金華、慈利縣等地,他們瞭解當地實際情況,向朝廷彙報問題並接受朝廷的政策指令。
董遵: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的右丞,代表劉益前來投降,表達對明朝的歸附之意。
第一幕:禮儀定製,規範朝堂
時間:洪武四年二月乙卯朔
地點:應天,奉天殿
旁白:奉天殿內,氣氛莊重,大臣們整齊排列。侍儀司官員出列,向朱元璋奏請侍儀舍人等的服飾定製。
侍儀司官員(跪地,恭敬地說):陛下,如今文武百官朝服已有定製,然侍儀舍人、引班、執事等尚無統一規制,懇請陛下定奪。
朱元璋(微微點頭,看向中書省官員):中書省有何建議?
汪廣洋(出列,拱手行禮):陛下,臣等商議,擬定侍儀舍人等冠進賢冠無樑,服絳色衣,蔽膝及履襪、革帶、大帶、槐笏與九品同,不用中單,如此既符合禮儀規範,又能彰顯其職責身份。
朱元璋(思考片刻,說道):准奏。禮儀乃國家之顏面,不可有絲毫馬虎。務必確保服飾製作規範,讓朝堂禮儀更加莊重有序。
禮部尚書(出列,領命道):臣遵旨,定會嚴格監督服飾製作,保證符合規制。
第二幕:軍事後勤,保障邊地
時間:丙辰日
地點:應天,奉天殿
耿忠(出列,跪地,神色憂慮):陛下,大同邊地因多年戰亂,城荒糧缺,運糧極為困難。臣懇請朝廷撥太原、北平、保安稅糧至大同,同時請蔚、忻、崞民丁與軍士一同修浚大同城塹,以解燃眉之急。
朱元璋(眉頭微皺,關切地問):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胡惟庸(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可從山東運糧十萬石至平定州,再經山西行省轉運至大同。同時,撥附近州縣稅糧,以補充大同糧草。至於民丁助修城塹,可激勵地方百姓參與,增強邊地防禦。
朱元璋(點頭贊同):此計可行。戶部尚書,糧草轉運之事,你務必安排妥當,不可延誤。工部尚書,協調好民丁與軍士修浚城塹,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戶部尚書、工部尚書(齊聲跪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