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洪武三年六月(第1/3頁)
章節報錯
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身貧寒,歷經百戰建立大明王朝,心懷天下,對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民生等事務都極為關注,力求建立一個穩定、繁榮、公正的國家。
李善長:明朝開國丞相,足智多謀,在朝廷中威望極高,協助朱元璋處理政務,對國家治理有著深刻的見解,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劉伯溫:朱元璋的重要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謀略和陰陽術數,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深受信任,常能從獨特的角度為國家決策提供建議。
崔亮:禮部尚書,負責國家禮儀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對祭祀、朝會等禮儀事務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致力於維護國家的禮儀傳統和文化傳承。
華雲龍:原大都督府都督僉事,因能力出眾被升為都督同知,兼燕府武相,負責軍事指揮和戰略部署,對軍事事務有著卓越的才能。
張本:原浙江行省參政,後調任湖廣行省參政,熟悉地方政務,致力於地方的治理和發展。
阮崇禮:原湖廣行省參政,後調任浙江行省參政,在地方治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積極推動地方的各項事務。
蔡仙:原廣西衛指揮使,後任廣西行省參政,從軍事領域轉向地方治理,為廣西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
楊憲:中書省官員,參與朝廷政務的處理,在一些事務上有著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地方官員代表:來自不同地區的地方官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執行朝廷政策,瞭解當地實際情況,能向朝廷反饋地方的問題和需求。
第一幕:祈雨之舉,心繫蒼生
時間:洪武三年六月初,上午
地點:應天,皇宮內
旁白:應天的天空已經許久沒有降雨,大地乾涸,莊稼無精打采地低垂著。朱元璋在宮殿內來回踱步,神色憂慮。
朱元璋(眉頭緊鎖,對中書省臣說道):君不可無民,民以食為天,如今已是仲夏,卻久不降雨,百姓的莊稼都要旱死了,這如何是好?
李善長(出列,恭敬地說):陛下,臣等也十分憂慮此事。臣以為,可舉行祈雨儀式,祈求上天降雨。
朱元璋:朕也正有此意。朕決定擇六月朔日詣山川壇躬禱,中書各官代告諸祠。皇后與諸妃親執爨做農家食,太子、諸王躬饋於齋所,讓天下百姓看到朕與他們同甘共苦的決心。
李善長:陛下聖明,如此定能感動上蒼。臣等定會全力協助陛下,辦好祈雨之事。
時間:六月戊午朔日四鼓
地點:山川壇
旁白:天還未亮,朱元璋便身著素服,腳穿草履,徒步走向山川壇。他在壇上設藁席露坐,任由烈日暴曬,夜晚就臥於地上,衣不解帶。皇太子捧著食盒,進獻蔬食。
朱元璋(望著天空,虔誠地祈禱):上天啊,求你降雨吧,救救我大明的百姓,讓莊稼能夠茁壯成長,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皇太子(關切地說):父皇,您已經在這曬了一天了,還是稍微休息一下吧。
朱元璋(堅定地說):百姓正遭受旱災之苦,朕怎能休息?只有誠心祈禱,才能感動上天。
就這樣,朱元璋在山川壇祈禱了三天,直到庚申暮才回宮,仍齋宿於西廡。
第二幕:神只名號,迴歸正統
時間:辛酉日
地點:應天,奉天殿
旁白: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神色莊重,準備宣佈一項重要的決定。
朱元璋:朕自平定華夷以來,深感天下神只名號混亂,前代封號瀆禮不經。今日,朕決定詔定嶽鎮、海瀆、城隍諸神號。嶽鎮、海瀆之神英靈之氣萃於天地,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可加。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