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洪武四年十二月(1)(第1/3頁)
章節報錯
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身貧寒,歷經磨難建立明朝。深知國家穩定和經濟基礎的重要性,對國家治理有著長遠規劃和堅定決心,致力於恢復農業經濟、鞏固邊防,維護明朝統治。
劉伯溫:朱元璋的重要謀士,足智多謀,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為明朝建立出謀劃策。對政治局勢和社會問題有深刻見解,能從戰略高度為朱元璋提供建議。
胡惟庸:當時任丞相,精明能幹,但權力慾強。在朝堂上積極表現,試圖揣摩朱元璋心意,以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力。
湯和:明朝開國名將,與朱元璋交情深厚,作戰勇猛,在軍隊中有較高威望,熟悉沿海地區軍事情況。
沈萬三:江南鉅富,商業嗅覺敏銳,財富驚人,其商業活動涉及海外貿易,對海禁政策的影響有切身體會。
第一幕:朝議起風波
場景:奉天殿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朱元璋高坐龍椅,神色凝重,下方群臣分列兩排,氣氛莊嚴肅穆。
旁白:洪武年間,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然而,沿海地區的局勢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時刻困擾著朱元璋。這日,他召叢集臣,欲商討應對之策。
朱元璋(目光緩緩掃過群臣,聲音沉穩而有力):“朕今日召集諸位愛卿,是想商議一下沿海局勢與國家經濟之事。如今沿海倭寇時常侵擾,百姓不得安寧,且朕聽聞,海外貿易中金屬貨幣大量外流,長此以往,恐對我大明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不知諸位愛卿有何見解?”
劉伯溫(出列,拱手行禮,神情專注):“陛下,倭寇之患由來已久,他們燒殺搶掠,致使沿海百姓苦不堪言。而海外貿易雖能帶來一定財富,但金屬貨幣外流問題不容忽視。依臣之見,可加強沿海防禦,同時對海外貿易進行嚴格管控。”
胡惟庸(眼珠一轉,緊跟其後出列):“陛下,劉大人所言極是。倭寇猖獗,必須予以痛擊。至於海外貿易,如今確實亂象叢生,一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圖,致使大量金屬貨幣流向海外。為今之計,當採取強硬措施,以正綱紀。”
湯和(向前一步,抱拳說道):“陛下,臣常年在沿海帶兵,深知倭寇之害。加強海防,勢在必行。但沿海百姓多以漁業和海外貿易為生,若管控過嚴,恐影響民生。”
旁白:湯和的話讓朝堂陷入短暫沉默,眾人皆知沿海百姓生計與海外貿易息息相關,如何平衡海防與民生,成為擺在眾人面前的難題。
第二幕:海禁初探討
場景:奉天殿內,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上,群臣各有所思。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看向湯和):“湯愛卿所言不無道理。但倭寇侵擾與貨幣外流,如芒在背,朕不得不慎重考慮。若不嚴加管控,恐危及我大明根基。”
劉伯溫(輕撫鬍鬚,思索片刻):“陛下,或許可在加強海防的同時,對海外貿易進行規範。設立專門機構,管理進出口貨物,嚴格把控金屬貨幣外流。如此既能抵禦倭寇,又能保障民生。”
胡惟庸(嘴角微微上揚,上前說道):“陛下,劉大人之策雖有可取之處,但執行起來難度頗大。沿海地域廣闊,不法商人眾多,監管難免有疏漏之處。依臣愚見,不如直接禁止沿海百姓私自出海,從根源上杜絕倭寇侵擾與貨幣外流問題。”
湯和(眉頭微皺,面露憂慮):“丞相此言,雖能解決當前問題,但沿海百姓世代以海為生,海禁之後,他們生計何以為繼?還望陛下三思。”
朱元璋(陷入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朕亦深知海禁對沿海百姓影響巨大。但為了國家長遠利益,若有必要,也不得不為之。諸位愛卿,還有其他看法嗎?”
旁白:朝堂上眾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大家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