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新任汝寧知府李真瞭解和參考了前明時期的東林黨和復社的組織模式。

並結合自己後世社團的管理經驗,將向雲社劃分為總社和分社兩個層級。

總社對分社擁有絕對的管轄權,總社設立在都帥府內,由高雲伍負責具體事務,以便自己更好地統籌全域性。

周雲親自擔任總社使,全面負責向雲社的各項事務。

李巖和高雲伍則分別擔任副總社使。

另設協理三名,分別由向雲軍都統孫明遠和潞安知府劉良佐及汝寧知府李真擔任。

其中高雲伍被任命為常任副總社使,專事協助周雲負責向雲社的日常運營和管理事宜。

在總社內,設立了宣告部、組織部和合縱部三個重要部門。

宣告部主要負責宣傳和傳播向雲社的思想理念和宗旨,透過各種方式向軍隊和百姓們傳達向雲社的價值觀和目標,以凝聚人心,增強向心力;

組織部則承擔著向雲社人員的招募、選拔、培養和管理等重要職責,致力於打造一支忠誠、高效的社團隊伍;

合縱部則著重負責向雲社與其他軍政衙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事宜,協調各方關係,為向雲社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同時,周雲安排在山西和河南分別設立分社,並選派了得力的分社長負責分社的運營和管理。

這些分社長將遵照總社的要求和指示,積極開展工作,負責管理和發展當地的向雲社組織。

並對各府縣的向雲社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向雲社的各項工作能夠在基層得到順利的推進和落實。

不僅如此,周雲還雄心勃勃地計劃在基層的鄉鎮村中也設立向雲社的分支機構。

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廣大的鄉鎮村落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百姓們生活困苦不堪,社會秩序混亂。

他希望透過在基層設立向雲社,能夠幫助這些千瘡百孔的鄉鎮村落重新建立起穩定的秩序。

組織百姓們開展生產自救,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

此舉不僅能夠為當地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福祉,同時也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

它將打破明朝時期皇權不下鄉的傳統政治體制,將廣大的百姓力量直接納入到自己的統治體系之中。

從而增強自己都帥府的統治基礎和實力,為實現更大的政治抱負奠定堅實的基礎。

周雲在各地衙門之外設立了向雲社分社駐所,這些駐所直屬省屬或總社管理,且被賦予了對各級衙門的監察大權。

這一舉措,不僅對各府縣官員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制度威懾,更是周雲對內衛司、暗影司以及各軍內部的一種巧妙制衡。

周雲深知,單純依賴人性來管理廣袤地域的軍政事務,絕非長久之策,亦不利於後續的軍政良性發展。

唯有藉助制度的力量來治理各部司衙門和軍隊,方可確保長治久安。

他不禁回想起後世,那時中外企業管理的最大差異便在於制度,而制度恰恰是影響一個企業生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曾經,他對一家中資企業不惜耗費逾20億,歷時五年向一家外企諮詢先進管理經驗的行為深感不解。

然而,後來該企業憑藉著先進的管理制度實現了良性、有序、高速的發展。

這讓他深切地認識到,一個好的制度對於企業的生命力而言是何等的至關重要和不可或缺。

周雲暗自思忖,這套管理理念或許同樣適用於當下的體制。

先前徐同道的迅速墮落,無疑是一個鮮明的例證,這讓他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在管理方面究竟存在哪些漏洞和不足。

隨著自身勢力的不斷擴張,倘若不能及時構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