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城一日即被攻克的訊息,迅速由探馬傳至後方正集結大軍、準備出征的周雲手中。

他展開軍報仔細研讀,此乃方雲海的暗影所呈送,各方情形皆有詳盡記錄。

閱畢軍報,周雲昂首望向屋頂,心底不禁泛起些許沮喪與失望之情。

遙想攻打屯留那僅有千人駐守的城牆時,自己精心組建的火槍一、二營毫無功績可言,甚至連強攻登城的膽量都未曾具備。

如此軍隊,又怎能抵禦兇悍無比的清軍鐵騎以及投降清軍的前明正規軍呢?

自組建近衛團以來,除嶽明軒與羅洪統領的四、五營以及徐同道的騎兵營一、二連打過一場阻擊戰外,其餘部隊皆未曾經歷正面硬仗。

尤其是火槍兵,始終被當作寶貝般置於後方訓練,將領們亦多是紙上談兵,實戰的勇氣與經驗嚴重匱乏。

“看來,實戰才是最佳的訓練方式。”周雲心中豁然開朗。

他喚來李真和徐同道,將自己的顧慮一一向他們傾訴,繼而問道:“李參贊,徐團長,我欲將現有大軍分兵兩路,一路東進,奪取潞城與黎城;另一路回師進攻潞安府治長治縣,孫明遠那路先鋒軍則依原計劃行事,以便徹底掌控潞安全境,你等意下如何?”

李真問道:“旅帥此舉意在練兵?只是擔憂如此一來,遷延日久,若清軍或前明降軍來犯,恐難以抽調兵力集中力量堵截清軍南下。”

徐同道回應道:“剛得訊息,前明降軍已抵武鄉,被高雲伍率軍阻攔於昂車關下。”

周雲果斷說道:“不過,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從屯留城之戰可見,將士們實戰訓練不足,極有必要先經歷兩場戰鬥,方能拉至前線與清軍或前明正規軍抗衡。”

李真沉思片刻,問道:“那旅帥打算如何分兵?”

“我計劃調回一營,會同四營由徐團長和羅副團長率領進攻潞城與黎城;二營、五營加上騎兵營隨我進攻潞安府治,李參贊以為可否?”

“聽聞潞安府現由大順軍佔據,駐軍約有三千之眾,且潞安府曾是潞州衛及瀋陽中護衛的駐地,城高牆厚,極難攻克,我等兵力如此,恐難以取勝。”

周雲長嘆一聲:“盡力而為吧!即便攻打不下,也可讓新兵們見識一番,權當練膽。”

李真見周雲決心已定,不便多言,問道:“旅帥有何差遣,儘管吩咐。”

周雲也不客套,吩咐道:“兩件事。其一,稍後你讓令公子前來,我欲與他相見;其二,你隨我同二、五營前往潞安府,負責參贊軍機。”

李真起身行禮領命,前去通知兒子面見周雲。

他滿心疑惑,不知周云為何屢屢欲見其子,究竟有何意圖。

李真育有二子一女。長子李平,年約與周雲相仿,二十一二歲;次子李安,十八、九歲,二子皆已成婚。小女兒年僅十六、七歲,尚待字閨中。

李平聞聽父親之言,心中頗感詫異,趕忙整理一番後前來拜見周雲。

見過禮後,周雲細細打量李平。

只見他身形清瘦,個頭不高,面容白皙,舉止文雅,與他父親頗為相似。

周雲熱情相迎,招呼他入座,問道:“你便是李平?此前聽你父親提及,你曾在太原經營糧食生意,後因故而回長子城讀書,可是如此?”

李平恭敬作答:“正是。”

“不知李公子如今可有經商之打算?”

李平神色略顯黯淡,說道:“如今四處戰亂,安穩經營已無可能。”

“倘若,我是說倘若,我與你合夥經營,你看可有機會?”周雲輕聲問道。

李平神色一怔,旋即狂喜,連忙起身拱手道:“若能與旅帥合夥經營,機會定然不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