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道與趙六兩人各自引領著部下奮勇向前,看到周雲如同天兵下凡般衝向敵軍將領。

兩人和手下的兵士們頓時熱血沸騰,一個個像是打了雞血一般,勇往直前,毫無畏懼。

吳應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方的騎兵統領怎會如此勇猛?眨眼之間,竟帶隊衝破了他引以為傲的鐵騎重圍,而且就要殺到自己面前。

吳應期本就是個自負之人,在騎戰方面,他從不懼任何人。

他帶著親兵,舉起騎槍,迎著對方衝了上去。

周雲憑藉著本能反應和後世練就的身手,吳應期則依靠久經戰陣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家族的精心培養,兩人一照面便直取對方要害。

雙方同時閃躲之後,錯馬而過之際,又在背後暗中出手,隨後再次各自閃避,你來我往,一時間殺得難解難分。

幾個回合下來,吳應期漸漸體力不支,加之心中擔憂被圍困的麾下將士,一個分神,被周雲一槍扎中臂膀,剛擋住下一槍,又被周雲反手用槍桿狠狠砸中背部,這一下打得他口吐鮮血。

吳應期心中大驚,趕忙拔馬就逃,周雲見狀,提馬便追,然而此時吳應期的幾個部下拼死擋住了周雲的去路。

而吳應期手下的其他人馬,看見主將敗北,也趕緊邊打邊撤,掩護著吳應期迅速向後退去。

此時,在周雲的陣中,被重重圍困的吳應期主力鐵騎正陷入瘋狂的突圍之中。

李巖身為久經沙場的老將,作戰經驗豐富,他敏銳地察覺到鐵騎突圍的兇猛勢頭,於是主動在包圍圈上放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

這對於那些瘋狂突圍的鐵騎而言,恰似找到了宣洩的出口,他們不顧一切地朝著這個缺口蜂擁而去。

而李巖則早已在這個宣洩口旁設下了巧妙的埋伏,專等那些落在後面的騎軍。當這些掉隊的騎軍經過時,李巖指揮士兵有條不紊地對他們進行攻擊,就如同慢慢放血一般,使敵軍的有生力量在不知不覺中被削弱。

隨著吳應期的敗退,周雲率領騎兵迅速調整戰略,轉頭朝著剛突圍而出的鐵騎殺去。

此刻,那些鐵騎因吳應期的敗走,軍心大亂,早已沒了戰鬥的意志,滿心只想著如何儘快逃離這兇險之地。

於是,戰場上呈現出一幅緊張而激烈的畫面:吳應期的鐵騎在前狂奔,周雲的騎兵在後面緊追不捨。

在追逐的過程中,前方的鐵騎不斷有人中箭或者被砍殺,紛紛從馬背上掉落下來,場面慘烈。

更有甚者,其中還有極少數鐵騎眼見逃生無望,竟選擇了投降。

這一追便是三十多里地,周雲所率騎兵的戰馬都開始口吐白沫,精疲力竭,再也無法繼續追擊,無奈之下,周雲只得下令緩慢撤退。

而吳應期等人依舊拼命地鞭打著馬匹,一路狂奔,直到徹底擺脫了周雲騎兵的追擊範圍,這才驚魂未定地停下,開始收攏潰敗計程車兵。

待他們清點完收攏的人馬數量時,不禁大為沮喪,原本上千人的鐵騎隊伍,如今剩下不足三百人,而且幾乎人人身上都帶著傷,個個狼狽不堪,昔日的雄風早已蕩然無存。

吳應期痛心疾首,不停地捶胸頓足,心中滿是對自己自大驕狂的懊悔,以及對輕敵大意的慚愧。

且不說吳應期這邊,單說周雲率領騎兵返回本陣之時,他們沿路繳獲了大量的馬匹和物資。

當這些戰利品被帶回本陣時,全軍上下頓時歡呼雷動,那歡呼聲直衝雲霄,久久不息。

將士們為能夠正面擊潰這千餘關寧鐵騎而興奮不已,畢竟關寧鐵騎威名遠揚,能戰勝他們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周雲也同樣興奮異常,這是他首次在戰場上廝殺,沒想到一切竟是如此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