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三一家剛分完家,甲長過來統計決定遷徙人口的時候,順便告訴了他們辦理路引之事。

按照過往慣例,甲長申請透過後,申請人還要去縣衙申請,縣衙透過後,最後還要去州府的戶曹進行終審。

但布政司布政使大老爺大發善心,讓戶曹的人直接去縣衙複審,申請人也不用專門跑縣衙,由甲長統一帶著本甲所有路引一起去縣衙送審。

朱由校不僅給洪承疇升到了陝西巡撫,還讓他兼任了陝西左布政使,統籌所有移民之事。

平涼府作為洪承疇陝西分巡地旱災最嚴重的府,移民名額自然在六府中最多。

只有將這些活不下去的災民早日遷出陝西,他洪承疇肩上的壓力才會減輕不少。

李老頭一家在家等了差不多一天後,終於盼來了從縣衙回來的堂兄兼甲長李永貴。

聽到李永貴的聲音,李老三趕忙跑出窯門急切地問道:“貴伯,怎麼樣,路引辦下來了嗎?”

李永貴笑著說道:“老三啊,你急什麼,我大老遠來回跑一趟,也不讓我進你家喝口水!”

“好嘞,您快請!”說完,李老三趕忙將道路讓了出來。

等李永貴喝了一大口井水後,這才朝李老頭一家開口說道:“永福啊,你們家十一口人的路引都辦下來了,我這就拿給你!”

說完,李永貴從懷中掏出幾張路引,開始翻找李老頭也就是李永福一家的路引。

李永福神情複雜地接過路引,因是一家人,所以縣衙為了節約紙張,給他們辦的路引只有一張紙。

將路引小心地收好放進懷中後,李永福朝自己的堂兄問道:“貴哥,你真不隨我們一同南下嗎?”

李永貴一邊收拾其它路引一邊說道:“不了,我年紀大了,還是得留下來,不過我會讓老二一家跟你們一同去貴州,我們一家人不能都餓死在同一個地方!”

李永福語氣凝重地道:“好,我們準備明早天亮就走,你讓你家老二早點在村口等著!”

“好,以後老二一家就要靠你們照應了!”

李永福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艱難地從口中蹦出了一個“好”字。

第二天,天剛亮,李永福一家肩挑背扛地帶上昨晚早就已經準備好的所有東西,神色凝重地走出生活了幾十年的窯子。

在村口與李永貴二兒子一家匯合後,辭別老大一家,便踏上了漫長的南下之路。

前天分家的時候,李永福將大件帶不走的東西都留給了老大,他和老二老三一家帶走的大多是南下開荒要用的農具、所剩不多的乾糧、衣服、棉被、路上生火做飯的鍋碗瓢盆等物,以及這幾十年來積攢的六兩八錢四分銀子,外加一百三十五個銅錢,還有之前分給老二老三的兩頭驢。

在沿著東南走向的谷地走到中午的時候,他們一家人終於來到了蒲水與蔚茹水的交匯處一個叫北石窟的地方停了下來,當然,這時候的兩條小河早已經只剩下乾涸的河床。

他們之所以沒有選擇往東走道路更好走的慶陽府,一是對那裡的地界不熟,二是慶陽府的乾旱情況聽說比他們太平鄉還要嚴重,南下的饑民肯定更多。

他們選擇走蒲水路線,人少,說不定還能在河床邊挖到一些野草和樹皮,補充他們所帶不多的乾糧。

李老三啃食完由野草摻雜的半塊麩餅,給兩條從家裡帶來的驢餵了些乾草和井水後,來到了李老頭的身邊。

“爹,這一路走來,跟我們一樣南下的人就碰到了四五夥,光我們停下的這點時間,從鎮原縣城方向過來的移民就沒見斷過!”

李老頭用力地嚥下最後一口麩餅,喝了口井水後道:“是啊,老天爺的懲罰肯定不止我們一家,我們再歇一刻鐘,就馬上繼續趕路,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