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臣舉薦兵部右侍郎李邦華,他為人秉公方正,當能很好處理這些利益牽扯甚大的事務!”

朱由校沒有急於答應,而是看向其他人道:“你們以為呢?”

對於袁可立舉薦的李邦華,其他人自然沒有比他更好的選擇。

一是李邦華的確秉公方正,二是李邦華的兵部右侍郎身份,也的確適合擔任這個欽差,而且他們也不好爭奪這個勝利果實,這是兵部該拿的。

眾人互望了一眼後,躬身答道:“臣等附議!”

朱由校也覺得李邦華很合適,但京營一下子就沒人監督了,“準,但李邦華前往西南期間,兵部右侍郎的事務該由何人負責?”

見沒人出聲,李長庚出列答道:“稟陛下,臣舉薦貴州巡撫楊鶴,此次平定西南奢安之亂,他立下了不少的功績!”

對於楊鶴,朱由校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誰讓他在歷史上面對燎原之勢的陝北民亂,剿撫皆不得力。

當然,還有他那個小心眼的兒子楊嗣昌,朱由校也不太喜歡。

“若楊鶴回朝,貴州戰後恢復之事當由何人接任?”

“回陛下,臣舉薦陝西兵備副使楊嗣昌!”

還真是想什麼來什麼,但不用朱由校出口,自然會有人幫他反對,“稟陛下,先不論楊鶴現在是否能離開貴州,就憑楊嗣昌是楊鶴之子這一條,就不能接任貴州巡撫!”

對於郭允厚的反對,李長庚自然不客氣了,“稟陛下,都說舉賢不避親,楊嗣昌這幾年在陝西賑災和平定流寇之中,皆立有大功,出任貴州巡撫,能力上綽綽有餘。

而且,正因為他是楊鶴的兒子,由他出任貴州巡撫,才能更好地恢復貴州戰後之事!”

面對李長庚的強詞奪理,連袁可立這個誰都不想得罪的人也看不下去了,“稟陛下,臣反對此時將楊鶴調離貴州。

西南奢安之亂平定之後,四省總督就沒有繼續保留的必要,而這也意味著朱燮元將不得不調離西南。

要是在朱燮元調離西南後,再調離楊鶴,臣擔憂西南局勢將會再次出現反覆!”

李長庚自然不願意輕易放棄推薦自己友人的機會,“稟陛下,正因為朱燮元對穩定西南局勢的重要性,所以臣建議朝廷繼續保留西南四省總督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等局勢徹底穩定之後,再提裁撤也不遲!”

朱由校略微點頭後,笑著回道:“諸位的建議都有道理,但西南戰事才剛平定,要是現在調離重臣,朕恐怕戰事還會有反覆。

對此,寧可委屈朱尚書與楊巡撫多在西南待一段時間,也不可迫不及待地調離他們。

至於兵部右侍郎的人選,朕想著不如起復丁憂在家的前太常寺少卿範景文,朕沒記錯的話,他應該是北直隸吳橋縣人,距離也近!”

皇帝要起復自己老鄉,黃立極立馬附和道:“陛下聖明,範景文是萬曆四十一年的二甲進士,熟讀兵法,是李邦華離開京城後的不二人選!”

眼見著鴨子要飛了,李長庚趕忙諫言道:“陛下,範景文之前一直是在吏部為官,而且兵部右侍郎是要協理京營戎政,臣擔憂範景文恐難以勝任!”

“那就繼續讓範景文以太常寺少卿的官職被起復,只是暫時代管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的事情,由閻鳴泰負責!”

見皇帝鐵了心要任命範景文,李長庚自然不敢再繼續堅持,“是,陛下!”

見搞定了欽差和兵部右侍郎的事情,朱由校看向袁可立道:“袁愛卿,朱燮元的信中提及水西宣慰使安位母子已經被抓,可否廢除他們世襲的宣慰使?”

袁可立略作思考後,躬身答道:“回陛下,水西宣慰司始於諸葛武侯南征孟獲所敕封的羅甸王,他們在貴州已經盤踞了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