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後,敘功文書核對完畢,參加平叛的各支軍隊都有了新去處。

馬祥麟在猶豫一番後,最終決定將秦衛明的仁懷守禦千戶所分給了秦拱明,也就是永定右衛,即原先的雄所則溪。

雖然敘功文書還需要兵部核定與內閣票擬及皇帝批閱,但有李邦華的親自參與,相信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而且,即將進入年關,需要將士們儘快前往各自的衛所,好開荒種地,準備來年的春耕。

在辭別朱燮元與馬祥麟後,秦拱明帶著一個千戶所的遵義軍與仁懷守禦千戶所動身離開遵義,前往他們以後世代安居的永定右衛。

好在安邦彥和奢崇明來攻打遵義的時候,在落蒙關留下了大量的竹筏,正好他們這次前往永定右衛就有了現成的交通工具。

在乘上竹筏後,順著馬渡河直下的大軍,很快就來到了與偏巖河的交界處,之後溯著偏巖河逆流直上。

雖然逆流比順流撐竹筏艱難,但好在將士分地心切,以及仁懷守禦千戶所有著豐富的撐竹筏經驗,他們沒到兩天的時間,就到達了位於偏巖河、龍井河與西洛河之間的山間盆地,也就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

因秦拱明所帶來的兩個千戶所都算是嫡系軍隊,所以他自然要將兩個千戶所安排在永定右衛最肥沃的地方。

其中,秦拱明直屬的遵義軍千戶所作為永定右衛的中戶所,被安排在了衛城即偏巖河與西洛河交匯處的最大盆地內(現金沙縣城)。

而秦衛明所在的仁懷守禦千戶所,則被安排在了偏巖河與龍井河交匯處一個比較小的盆地。

仁懷守禦千戶所沒有隨著秦拱明一同繼續西進,而是就在偏巖河與龍井河的交匯處停了下來。

與他們一同停下來的,還有過半的竹筏。

未來他們前往烏江關和陸廣驛,可全靠這些竹筏。

剛下竹筏的李老三他們,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河谷盆地,心情是格外的興奮。

原先他們以為會被分到大山裡的貧瘠土地,沒想到會被分來土壤肥沃的河谷盆地。

雖然交通不方便了點,但農民出身的他們,可不就盼著少交點稅,能耕上肥沃一點的土地。

李老三因在鴨池渡一戰中斬首了叛匪的一名土目,按首級軍功分了一百畝土地,再加上集體分潤的戰功,他又額外多分了五十畝地。

除了土地,他還憑斬殺叛匪土目的軍功,秦衛明給他升到了永定右衛的總旗官。

閒時管一個墩堡的軍戶,戰時充任旗長,也算是他這個八輩子都是農民的人,第一次當上了官。

按照大明衛所總旗的品級,他現在是正七品的武官了。

經過抽籤,李老三抽到了一個叫大田堡的地方,距離龍井河和偏巖河交匯的地方大概有六里遠。

在抽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後,李老三趕忙帶著自己所屬的二十五個下屬朝大田堡走去。

按照大明衛所編制,李老三本該有五十個下屬,但永定右衛新設,現在只有兩個千戶所,所以原先的仁懷守禦千戶所即現在的永定右衛龍井備禦千戶所需要抽出一半的將士去組建新的千戶所。

至於李老三之前的主要上官,秦衛明升到了永定右衛的指揮僉事,但還是繼續代管龍井備禦千戶所。

而李老三直屬的旗長馬三刀,則託李老三的福,現在升到了百戶,依然還是管著李老三這個大田墩。

沒換新的上官,李老三心中自然十分高興,因為不用擔心會遭到新上官的刁難。

雖然他僥倖憑叛匪土目首級升到了總旗官,但他之前從沒有做過任何的官員,連吏員和甲首都沒有做過,他心裡慌得很。

別說如何應付新的上官了,就連如何管理他下面的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