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浦突然出面潑冷水,令帳中的氣氛停滯。

公孫威撫須:“劉青州畢竟大破敵軍,此舉是否不妥?”

魏仁浦態度堅定:“軍紀嚴明,安能不罰?”

公孫威眼睛眯起,裝出沉思狀,轉而看向帳中將領:“你們覺得,劉備該罰,還是該賞?”

安祿山暗自抹汗,心道公孫威這哪是詢問眾人意見,分明是在找臥底!

俗話說的好,疑心生暗鬼。王峻等人不明其中玄機,討論得十分熱烈。安祿山史思明這倆心裡有鬼就不一樣了。

公孫威責罰劉備後,劉備必然寒心,不肯配合作戰,說罰的人不是有意挑撥離間嗎?

劉備為軍中宿將,怎會不知恪守軍略?

安祿山甚至覺得,此番大勝都是劉備與公孫威商議的結果。

侍奉公孫威這麼長時間,安祿山覺得公孫威完全有能力瞞著他辦成。

郭威與趙匡胤哪個能力更強,安祿山說不上來。

兩人沒有同臺競賽過,差距也不是很大。而且安祿山投的又不是袁尚,他投的是袁紹,圖的是人家四世三公的出身。

這時候就有人要說了,郭威不過北方的君主,能跟差不多大一統的趙匡胤比嗎?

首先,趙匡胤接手的是郭威柴榮二人建設好的北方,他的起點比二人高得多,因此不能光看成就評價二人。

不然,漢武帝舉全國之力痛擊匈奴、一雪前恥,成就相當大,那他的文治就比漢文帝強嗎?

沒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武帝不可能成為千古一帝。同樣,沒有郭威柴榮二人的積累,趙匡胤能不能統一還真不一定。

其次,郭威柴榮二人吃了短壽的虧。如果細心研究一下那段時間的歷史,不難得出二人如果長壽,也能完成統一的結論。

這個結論一般沒有爭議。

安史二人膽戰心驚,面子上卻看不出絲毫慌亂,甚至語氣平淡地說出“該賞”二字。

將領全體認為,應該獎賞劉備。

公孫威見狀點頭,心道劉青州多慮也。

他們都是自先帝起便追隨我父的宿將,怎會做投敵的勾當?

來得最晚的盧俊義,每戰必為先鋒,幾場仗打下來傷痕累累,現在已經送回渤海休養,忠心可鑑。

至於盧象升,公孫威從來沒有對一員將領那麼滿意過,在渤海時促成盧象升與公孫瓚女兒的婚事。

盧象升現在要叫公孫威大舅哥,綁死在了公孫陣營,反叛更是不可能。

安祿山儘管最近沒取得戰果,可仗著資歷最老,反倒是公孫威最安心的。

沒有上帝視角,誰能猜到安祿山能裝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忠厚?

公孫威看安祿山,就是劉備看趙雲。

安祿山見公孫威暫時沒有懷疑自己,心中鬆了口氣,暗道:佯敗的重大失利已讓公孫威生疑,我才剛借石守信之手除掉我部中的公孫威親信,沒能消化掉他的部曲,不可輕舉妄動,日後要小心行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