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平原郡。

戰事終止,平原再次恢復往日的寧靜。儘管今年裡平原的百姓遭受了黃巾洗劫、劉袁之爭和梁山賊寇作亂,卻依舊不影響百姓享受片刻的寧靜。

是儀到來後,劉備命其為幕僚,輔佐自己決策軍政大事。

劉備忙活數日後,終於尋到片刻清閒,脫下戰甲,挽起褲腳踏入泥田,與百姓一同秋收。

秋日的暖陽傾灑在廣袤的田地上,驅散了清晨的薄霧。粟子飽滿,反射出金光,農夫見之發笑,感嘆道:“終遇豐年!”

劉備頭戴粗布巾,身著麻衣,身姿挺拔,正同農夫一起收粟。

身旁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農,溝壑縱橫的臉上滿是關切,停下手中動作,扯著沙啞的嗓子問道:“使君,您乃官軍頭領,怎來我田中幹這下地的粗活?這不是折煞咱嘛!”

劉備直起身,抹掉額頭的汗珠,露出和煦笑容,聲音沉穩又親切:“老翁,世道艱難,備領青州刺史之職,自有責體察民間辛苦。我既治理平原一地,便希望家家能吃飽穿暖,哪能置身事外呢?”

農夫跪地:“青州高義!平原黎首有青州,實乃幸事。”

晌午時分,陽光愈發熾熱,一位農婦挎著竹籃,蹣跚走來,裡頭裝著粗餅與野菜湯。她走到劉備面前,有些拘謹地說:“大人勞累一上午了,吃口飯歇歇吧,都是些粗食,莫嫌棄。”

劉備雙手接過,眼中滿是感激:“大嫂,這可是救命糧,哪會嫌棄?勞你費心了。”言罷,大口咬起餅,就著野菜湯吃得津津有味,又問道:“不知你家中,一日可吃幾餐,餐餐可食粗餅菜湯否?”

農婦嘆息:“世道艱難,俺家五日難見粗餅,今日遇大人才拿出來。家中春日勉強可一日兩餐,早食粥,晚喝湯。俺家三個娃娃都從軍,受著使君的補貼才活成這樣,周圍多數人家,一日只能一餐。”

劉備面帶愧色:“是備對不住諸位。”

農婦聞言連忙擺手:“大人莫道如此話,若無大人,我全家皆死於蛾賊之手,哪有今日?”

劉備輕點頭沒再接話,心中生出一股憂愁感:他大本營平原都這樣了,其餘地方只會更爛。吃過苦的人,才知道體恤他人。

他轉頭,招呼百姓一同用餐。眾人圍坐田間,不分軍民,其樂融融。

午後勞作繼續,田邊孩童嬉鬧著遞來水囊,眼中滿是崇敬。

劉備接過飲水,摸摸孩童腦袋打趣:“小鬼頭,往後長大了,想做個啥?”

一個孩童脆生生回道:“俺要像大人一樣,帶著大夥過好日子!”

另一個個高的則說:“俺要參軍,隨使君征戰!”

劉備朗聲大笑,笑聲迴盪在田野:“好!”

彼時各方諸侯爭城掠地、擴充軍備,對百姓橫徵暴斂;劉備說不上反其道而行之,但至少盡力保全百姓,身體力行地幫助百姓恢復生產。

因此,青州西部四郡百姓歸心,士卒皆願為劉備效死力。

在百姓眼中,劉備不是高坐營帳、遙不可及的軍閥,而是與他們同甘共苦、共擔風雨的父母官。

有些不懂事的孩子,現在都叫劉備大兄。

原史中劉備輾轉南北,平原百姓念其恩情,多有追隨,為蜀漢大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劉備於亂世中的仁德,如暗夜星辰,成為其不可抹去的顏色,哪怕全史英傑亂入,依舊毫不褪色。

在他獲得一定的名望後,便會引得四方賢才側目,紛紛來投。

“劉青州仁義,徐某佩服。”徐寧望著與百姓打成一團的劉備,讚歎道。他身旁是戴著枷鎖的史進。

史進聽到了方才的對話,難以置信地問道:“平原百姓,當真可穩定一日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