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14:鬼谷子收徒(第1/2頁)
章節報錯
鬼谷子王詡,縱橫學派鼻祖,兵法大家,傳言有斬草為馬、撒豆為兵的功夫。
他有四名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俱是獨領風騷的人物。
蘇秦提出合縱,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張儀以連橫之策遊說山東諸國,以破合縱之策,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為連橫事秦。
他兩任秦相期間,蠶食列國領土,攻克巴蜀,使秦國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孫臏被人稱為“兵聖”,含金量多高無需多言。
表現最次的龐涓也是戰國時期魏國名將,還是敗於同門孫臏手下。
能教出這樣的四名徒弟,也難怪鬼谷子現在被視作智多近妖、接近神仙的人物。
引用某新聞網對鬼谷子的評價:鬼谷子無偏無黨,無門無派,虛懷若谷,集諸子之學,納眾人之智,是當之無愧的智謀雙聖。
本書中鬼谷子沿用此設定。
鬼谷子武力70,統帥103,智力103,政治100.技能1隱士:不可能出仕任何一方諸侯;技能2聖師:擅長教書育人,經他教學的學生,能力百分百會高於自己原本的巔峰屬性,僅會作用於四人。
注:以上資料僅代表鬼谷子的理論高度。
亂入到益州漢中郡的鬼谷子,突然出現在河內郡,欲收十五歲的司馬懿為徒。
司馬家身為大族,門第觀念深重,對於鬼谷子這個名不經傳的人物自薦成為司馬懿的老師,自然是不屑一顧。
“你不過是個無名之輩,怎配教導我司馬家的子弟?” 當時,司馬家的家僕如是拒絕,甚至不允許鬼谷子進府。
鬼谷子卻不惱,微微一笑,說道:“我雖無名,卻有真才實學。若不信,不妨找人與我比試一番。若我輸了,從此不再提收徒之事;若我贏了,便讓司馬懿拜我為師。”
鬼谷子植入年齡九十多歲,放現代都罕見,古代更是需要隆重對待,司馬家畢竟為名門望族,不好直接將其趕走。
司馬家的人商議一番後,找了河間郡頗有才名的大儒與鬼谷子比試。
兩人相對而坐,一場激烈的辯論就此展開。
大儒率先發難,引經據典,闡述著儒家的治國之道,言辭之間盡顯學問的淵博。
鬼谷子卻神色自若,待大儒講完,緩緩開口。他從天地萬物的變化說起,將道家的無為與有為相互融合,又巧妙地結合時事,指出對方學說在當下亂世的侷限性。
大儒試圖反駁,卻發現自己的觀點在鬼谷子的剖析下漏洞百出。最終,大儒長嘆一聲,承認自己敗下陣來。
司馬防聽聞此事後,十分震驚,他將鬼谷子請到了長安,親自考察鬼谷子的本領。
司馬懿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常慨然有憂天下心”。他的老師不會是孔融鄭玄那種呆子,需文韜武略樣樣擅長。
司馬防便考驗鬼谷子這些能力。
首先與鬼谷子比試的是與李存勖戰鬥後受傷返回長安的皇甫嵩。
皇甫嵩乃是東漢末年的名將,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平定涼州叛亂,與盧植、朱儁並稱“漢末三傑”,可以視作東漢最後的榮光,在行軍佈陣方面有著卓越的才能。
他在沙盤前,擺開陣勢,詳細講解著自己的戰術佈置,如何進攻,如何防守,條理清晰,盡顯大將風範。
鬼谷子靜靜地聽著,隨後走到沙盤前,輕輕移動了幾枚棋子,笑著說道:“將軍的佈陣固然精妙,但在我看來,尚有破綻。”
接著,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指出皇甫嵩佈陣中的弱點,以及如何應對各種變化。
皇甫嵩不服輸,連比三場,連輸三場,最終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