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64:公孫瓚的困境(第1/2頁)
章節報錯
公孫瓚的處境很糟糕,糟糕到不如原史中他殺掉劉虞後的處境。
在其縱橫冀州之時,遼東高歡被劉虞表奏為幽州刺史,攜精兵萬餘,奇襲至遼西,主將高長恭一路勢如破竹,逼近右北平郡。
而劉虞在代郡一呼百應,組建一支五萬人的軍隊,由其長子劉知遠為主將,閻柔為副將,佔據代郡和上谷郡。
頓時,公孫瓚從雄踞幽州變成了只佔有涿郡廣陽漁陽四郡。
所幸他手下的柴榮本事非凡,硬生生頂住了雙方的壓力,堅持到公孫瓚主力回援。縱是如此,公孫瓚依舊不好過。
瞧瞧雙方的陣容,北齊神武帝高歡親征,手下有高長恭、斛律光、段韶三員大將,劉虞手下亦有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和曹魏名將閻柔。
翻到公孫瓚這面,能和這幾號人物叫板的只有他和柴榮兩人。
這麼看來,公孫瓚似乎會被吊打。可結果偏偏還不是這樣。
諸侯博弈不是打遊戲,並不是一方人才多就一定會贏。
高歡軍奔波萬里殺到右北平郡,有士卒疲睏,糧草供給困難的問題。
而劉虞主張仁義,勒令劉知遠行軍時要愛護百姓,哪怕攻城都不能毀壞百姓房舍。一道命令直接把劉知遠死死束縛,做不出功績。
而劉虞的從事趙禎對此舉高聲讚揚,聲稱:“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刺史之計必可決勝千里之外!”
就這樣,公孫瓚堅持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那段時間內,柴榮終於打動了公孫瓚,在政治方面得到了極大的自由權,拉攏到田氏這一幽州大族,還讓鮮于氏態度搖擺不定,為公孫瓚爭取到了本土世家的支援,總算穩固了公孫瓚在幽州的統治。
幽州就是個草臺班子,三大諸侯誰都有說不出口的難處。
局勢稍有轉機,一個晴天霹靂就打在了公孫瓚頭上。
冀州袁紹轉危為安!
蛾賊敗了。袁紹抓住他們急於撤退的心理設計,殺得張燕元氣大傷,冉閔身受重傷,李自成損兵萬餘。之後袁紹一路高歌猛進,將本就急於撤退的蛾賊趕回了幷州。白白看著眼紅已久的冀州落入袁紹手中,公孫瓚咽不下這口氣,但他被拖在幽州動彈不得。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他收到了兩封書信。
第一封來自公孫威。
“父親親啟,孩兒坐鎮渤海,不能隨父征戰,心中甚是愧疚...蛾賊無謀,中袁紹奸計,又有匈奴入關使其損兵折將,似乎有覆滅之象。”
“然,以孩兒淺顯之見,蛾賊尚佔據幷州,冉閔勇冠三軍,張燕李自成詭計多端,不會輕易落敗。”
“袁紹雖短時取勝,但治下民心不穩,其民受蛾賊蠱惑,不尊朝廷,士卒亦受影響,軍心實不可用。”
“李克用統一匈奴時間短暫,部落尚未歸心,石勒等人暗藏反心,此為內患;無有糧草而生攻略幷州之心,然幷州受蛾賊劫掠,民生凋敝,其必無所獲,此為外患。內外交困,不足為慮。”
“以蛾賊作風,尤其是李自成部眾貪戀冀州繁華,斷不會坐看袁紹安穩於冀州,屆時其後方不穩,我軍再出奇兵一支即可挽回局面。”
“袁紹三子離心,不甘於人下,或許可行離間之計,設法拖延袁軍攻勢。”
“因此父親不必擔心袁紹勢大。相反,我軍應積極備戰,探查地形,毀壞設施,以此消彼長之計充實我軍,待父親平定劉高二賊,奪取冀州難度便會大降。”
“我軍當採取行動延緩袁紹攻勢,或伺機焚燬各個縣城存糧,或消滅河間袁軍,沉重打擊袁紹,迫使其休養生息,使之短時間內無力伐我。”
公孫威的分析面面俱到,又深入剖析了李克用與張燕所存在的弊病,一針見血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