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家世代戍守邊疆,其根基在於治軍嚴謹,軍費與軍糧充足無憂。然而,一旦權力稍有削弱,貪婪的官吏便趁機作亂。天下的財富並非無窮無盡,而這些財富,往往正是支撐這數十萬大軍開銷的來源。

宋朝為了削弱武將的權力,將軍需物資的管理交由各州的轉運使負責。物資從籌集到運抵邊關,需經過層層轉手,這其中便滋生了許多隱患。

童貫萬萬沒有料到,僅僅數月之後,軍政便腐敗至此。西夏降將李大將,雖已投誠宋朝十餘年,心中卻始終渴望著加官晉爵。初來乍到時,他確實受到了重用,環洲的防務盡歸其手,也算得上是一方豪傑。然而,十餘年來未能得到提拔,加之文臣與武臣之間的格格不入,他屢遭排擠打壓。

於是,這位將軍心生邪念,暗中修書一封,將情報洩露給了西夏太后。他在信中透露,自己在宋朝已生活十餘年,觀察到每年春天,宋軍上年儲備的糧食便已耗盡,而當年的莊稼尚未成熟,尤其今年最青黃不接,全軍飢餓不堪,軍糧至今不到,士兵們每日兩餐,全靠陳糧野菜,個個面黃肌瘦,毫無戰鬥力。

西夏太后得到這封信後大喜過望,認為這是天賜良機。如果此時發動戰爭,定能一舉殲滅宋朝大軍,從而解除邊關數十年的威脅。這樣一來,西夏全國上下便有機會與大遼一較高下。於是,她迅速集結了十萬大軍,準備對宋朝發動奇襲。

西夏的軍師在總結了上一次戰敗的教訓後,提出種家軍之所以屢屢能以步卒戰勝騎兵,關鍵在於他們擅長修建營寨據守,並且後勤補給及時到位。而現在,正逢宋軍青黃不接之時,如果西夏騎兵能夠繞過大寨,截斷宋國的補給線,再反手圍城,那麼此戰必勝無疑!

官家未曾料到,短短數月之後,西夏竟傾全國之力,舉兵來犯。其騎兵避開鎮戍軍大營,縱火焚燒糧倉,將三萬大軍圍困。眼看著禁軍精銳即將被全殲!

此時,唯有兩路大軍可施救援,轉運副使掌有一萬餘廂軍,河東經略使則擁一萬多禁軍。若能內外呼應,解困當非難事。未料,須臾之間,環洲大軍驟起反叛,平白多出一路叛軍。

官家盛怒,責令童貫興兵討伐西夏,務須重振宋國聲威。恰在此時,金國於會寧府稱帝,定國號為大金,阿骨打自號金太祖。

童貫此時尚未察覺,真正的大患已然顯現,他僅是下令各州集結軍隊二十萬,欲一舉擊潰西夏主力。主帥選定熙河經略使劉法,率十五萬大軍出湟州。此乃大軍之主力,亦是童貫最為倚重之部將。另一路則為河東、河西、京東、環法等各路聯軍。

楊芝褚統率京東北路聯軍出征,待人手集齊方驚覺不妙。原來各州所能調遣之部隊皆僅有數百!往昔所報之數皆為老弱病殘。且物資匱乏,甲冑不全。反倒是齊州、鄆州、青州兵馬稍多。最為齊整者當屬登州孫立麾下。

大軍欲集結,手中反湊不足一萬多兵馬,楊芝褚心中惱怒,然怒氣終難解問題。朱武急忙進言:“大人,切勿動怒,地方廂軍不可輕動,若有流寇作亂,此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我等手中尚有三千精兵,登州、青州再湊兩千,若仍不足,祝家莊有現成之……三子急於建功,借個千兵馬亦未嘗不可。”

楊芝褚沉思須臾,決意依朱武之策,修書一封交與孫立,令其前往借兵。欒廷玉有心從戎,得書後,懇祈三位莊主,聚攏部眾為國而戰。

三位莊主覆函應允出兵三千,然糧草兵器須楊芝褚補足,若能立勳,依戰功行賞。三位莊主皆有入仕之念。楊芝褚欣然應諾,集結部眾出征。

楊芝褚命林沖、索超、楊志率重甲騎兵一千五百殿後;孫立、史進、欒廷玉,率輕騎兵一千五百居其中;武松、魯智深、山士奇、馬勥、馬勁、柳元各率一千步卒為前軍。李忠、周通督運軍糧,曹正監管軍械,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