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年11月,準備已久的紅地運河工程開始施工,紅地運河,是大明帝國給這個工程起的名字,實際就是蘇伊士運河。

之所以叫紅地運河,是因為它聯通紅海和地中海。

而且,奧斯曼帝國此刻還不知道後路被抄了。

紅海北岸距離聖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而另外兩座聖城,麥加,麥地那,都在紅海沿岸。

朱辰鈺打算利用這三座聖城做文章,當然為了防止過早的打草驚蛇,或者激怒當地的信徒。女皇並沒有直接發難。

她在等待機會,這個機會就是紅地運河的挖通。

沒有什麼事是一千門帝國大炮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千門!

為了讓大炮的射程延續到這裡,運河的交通就非常有必要,可以說這是一個關鍵工程。

與此同時,北線明軍勢如破竹,打的奧斯曼土耳其節節敗退。但離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徹底潰敗還差點火候。

奧斯曼土耳其終究靠著裡海的艦隊,與明軍形成了對峙。

在此情形下,明軍放慢了進攻外高加索地區的步伐,轉而向西部的黑海挺進。

連克數座大城,明軍直達刻赤,被一座海峽攔住去路,這裡不是別的地方,刻赤海峽。

朱辰鈺自然不知道刻赤海峽的戰略地位,但以她的作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是了,再深的溝子也有辦法建橋透過。

兩軍作戰,資訊先行。

明軍繼續發揮技術特長,在亞速海東部沿岸開始佈局無線電訊號傳輸塔。此刻的大明帝國,在電學研究方面,一騎絕塵,

任何藍星勢力都無法與之匹敵,這項技術簡直就是金手指,開了大掛。

僅憑此一點,奧斯曼帝國就沒有資格跟大明帝國叫板。

凜冬將至,奧斯曼帝國不打算在這個時間反攻明軍,失地已經達到12城,這讓奧斯曼帝國高層震怒不已。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大明軍隊,奧斯曼人毫無辦法。這是屈辱,百年未有的屈辱。

明軍收縮防線,開始蒐集資源,擄掠大批人口,這些人口一大部分是原有沙俄的住民,少部分是遷移而來的土耳其人,無一例外,全部拉去做工。

明軍有三條物資運輸路線,一是哈薩克金帳汗國境內的鐵路線,一是朱自成的遠征路線,再有就是南唐國朱聿建開闢的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航線。

特別是海上路線的開通,大大提高了明軍的後勤補給能力。

明水師擁有五千噸級的鐵甲艦,這種船是海上巨無霸,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後勤補給。

這一時期,明朝海軍不具備強大的艦船設計能力,鐵甲艦還處於不斷的摸索和改進階段。即便如此,任何國家還是無法與之抗衡。

明水師深入紅海,如入無人之境。沿海的船隊,不論軍用還是民用,只要看到大明國旗,都會敬而遠之。

透過後勤補給艦的供應,大批糧食被運到麥加,麥第那兩座聖城周邊。給各地朝拜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當然這些東西肯定不是用來幫助薩法維王朝改善人民生活的。

而是用來統治當地人的工具。奧斯曼帝國委派的官員已經被肅清,大明帝國幫助薩法維王朝重新佔領了失地。

對於波斯薩法維王朝來說,依舊是誰的拳頭大,就跟誰親,大明帝國給的太多了,他們自然選擇跟隨大明。

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些東方的來客對於他們的宗教信仰暫時沒有任何想法,不會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樣,跟他們搶奪聖城控制權。

最起碼不會隨便拆改他們的清真寺。就這一點,贏得了信徒們的好感,支援明帝國的人還越來越多。

明帝國控制聖城的辦法就是控制糧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