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北上,勢如破竹(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切如朱辰鈺所料,西歐的海洋列強已經注意到了崛起的大明帝國。皇族和勳貴們開始加強了與大明帝國的交流。進口大明帝國的先進裝置,學習大明帝國的科技知識。
西方諸國對大明帝國的崇拜與日俱增,而被朱辰鈺刻意壓制的阿拉伯國家,印度,以及俄國對大明帝國的崛起還沒有深刻體會。
這就是朱辰鈺的策略,遠交近攻,大力支援西方對那些國家的侵入戰爭,然後坐收漁利。被朱辰鈺盯上,原因就是他們的人口和資源。
而此刻被大明打敗的大清帝國,正戰戰兢兢的瑟縮在山海關以外,想盡辦法要發動反攻。
多爾袞聯合蒙古諸部準備對關內騷擾和劫掠,妄影象過去那樣,劫掠大明子民的糧食和牲畜,並勾結漢奸偷偷的交易軍火和鹽鐵。
可是令多爾袞失望的是,大明實行了新的戶籍政策,對關內關外的人員往來實行最嚴苛的管制,貿易更是被叫停了。
偷運走私的大明商人抓到就滅三族。其懲罰的嚴厲程度令人髮指。加上朱辰鈺推行兵團制,大明子民幾乎全民皆兵,商人再無生存空間。
當然了,貿易是存在的,只不過已經變成了計劃經濟方式,不能隨意買賣。
朱辰鈺有自己的想法,計劃經濟方式持續五到十年,她就會放開市場,進入良性迴圈階段。當前政局不穩,民眾剛剛緩過氣來。
存續很久的封建地主,被嚴重的打壓了,自從朱辰鈺的無線電報研製成功之後,整個玄衣衛的職能再次加強,中央集權能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這就導致朱辰鈺干預各地方政治的能力大大加強,反腐敗力度空前。
加之,生產趨於軍事化管理,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嚴格受控。以及,技術飛速進步,裝備提升快速。
這一切都是大明帝國崛起的保障,歸根結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只要有錢有糧,無論是誰,都會乖乖聽話。
至於不聽話的頑固分子,都砍頭了,渣都沒剩。
大明曆四年,公元1648年,寂靜三年的明軍有大動作,隨著邊防軍的軍團化改制接近尾聲,朱辰鈺終於騰出手來收拾苟延殘喘的大清。
朱辰鈺決定親率二十萬大軍北伐,這一戰她要滅掉滿清,誅殺滿清皇族,奴役其子民,同時要平定草原諸部,徹底消除北方遊牧民族對大明帝國的威脅。
這是大明帝國真正的立國後第一戰,經過改制的大明皇家部隊由槍騎兵,步兵和炮兵組成,其中步兵增設了工兵部隊,這是以前沒有的。
皇家工兵部隊基本上是半機械化,有運兵車和工程機械開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徵發民夫,驅使奴隸,仗打到哪裡,就把基礎設施修到哪裡。
朱辰鈺這是真正的實行以戰養戰,再不會像以前一樣,只是壓榨百姓,狂徵暴斂,導致民生凋敝,國力下降。最關鍵的是,她透過玄衣衛的強力鎮壓,把帝國的蛀蟲都監視了起來,沒人再敢動國家的一分錢。
以往文官集團在朝堂上爭執吵架的情況沒有了,畢竟以女帝為首的武官集團真正崛起了,關鍵是這個女帝還是最能打的武將出身。這就開了掛了,武官集團雖然強大,但有女帝壓著,都不敢造次。因此,以往武官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也沒了。
三月,春寒遠去,河岸上的柳樹剛剛發芽。明軍先鋒營就已經兵臨山海關。這是東路軍先鋒,主將是副元帥李定國,很多部將就是西蜀軍的老戰士了。
看著巍峨高大的山海關城樓,李定國感慨萬千,數年前,他們跟隨闖王,打下燕京後又倉皇敗走,就因為山海關失守,闖軍不敵清軍。
如今有女皇陛下的先進火器加持,也不知道這山海關扛不扛拆。
想起手裡的三百門大炮,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