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是盛夏,江南的洪水退去不久,大明再次發動民工,修繕了沿江的眾多水利工程。包括兩座中型的水力發電站。

這兩座水力發電站採用了最新型的水輪機和新研製成的大型發電機。容量已經超過10兆瓦!

朱辰鈺把這些電力大部分用於工業的發展,很少的一部分用於京師和所有工廠的電力照明。由電力研究所研發的碳纖維燈絲電燈開始推廣應用。

金陵城燈火輝煌,很多富豪都用上了這種新科技,當然,這些富庶人家都為此支付了高昂的價格。這可是朱辰鈺的一條重要財路。

隨著研究所的正式運作,越來越多的新奇的日用品開始上市,這些日用品給國庫帶來了鉅額財富,商人們看到這些新奇商品利潤很是豐厚,紛紛挖空心思,上下打點,想方設法想要分一杯羹。

但是興武朝在朱辰鈺的統治之下,把幾乎所有重要的生產資料都牢牢的控制在皇室手中,或者說是控制在朱辰鈺手中,流通渠道也不是自由的。

完全就是計劃經濟狀態,供需受控,糧食價格非常穩定,商人不允許經營糧食。這樣一來,大明帝國的糧食供給實現了普惠,定額。防止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

朱辰鈺來自另一個位面,腦子裡能想到的政治策略也就那些。譬如這計劃經濟就借鑑了馬老師和列老師的理論。這完全是跟封建王朝不一樣的新路子。

反對的聲音當然有,但很少人敢拿到朝堂上去說。即便說了,也沒用。朱辰鈺會用“戰事吃緊,不得以用非常辦法”這樣的說辭推說掉。

興武朝推行限制鋪張浪費的政策,即便王公貴族,蓋房子也有標準,多蓋了就會課以重稅,裝修有標準,越矩了課以重稅,總之就是杜絕任何的奢靡浪費,房子夠住就行,下人夠用就行,糧食夠吃就行。

至於省下來的錢?大造軍火!

朱辰鈺對於強大軍事力量的追求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狂熱,俗話說就是火力不足恐懼症。

所以興武朝的大炮生產量誇張的達到了年產三千門的水平。每個月都有將近三百門的產量。用鐵量已經不再使用斤這個計量單位了,直接用噸來替代。一噸兩千斤,與後世相同。

除了大炮,還改進生產了大量的火槍,首次出現了可以連續供彈的彈夾概念。定裝火藥的槍彈和炮彈已經成為主流。而此時,苟在江北的清軍在這方面幾乎沒什麼太大的進展。

清軍從西洋人手裡買來不少的武器,多鐸幻想著能在下一次南下作戰中憑藉舶來的火器大發神威,將明軍炸個人仰馬翻!

大明軍隊軍事改革此時也出現重大轉向,一向不被重視的火槍兵改成了步槍兵,冷兵器除了連臂弩其他一律淘汰。為了增加步槍兵的機動能力,步槍兵以小營為單位,配備蒸汽驅動的運兵車,一小部分用了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畢竟內燃機剛剛研製成功,需要進一步升級進化。

明軍已經開始發展現代化的機械化部隊。

看著離京師十里之外的巨大練兵場上排列整齊的鋼鐵巨獸,第一次參與閱兵的文武大臣,包括興武帝朱常淓在內,差點把下巴驚掉!

閱兵式分成兩部分,一是炮兵,二是步槍兵,其他輔助兵種都不需要單獨檢閱。

朱常淓第一次見到了千炮齊鳴的恐怖場景。那個聲勢真的可以用排山倒海來形容。不僅他這個皇帝肝兒顫,參與閱兵的大臣們也第一近距離感受到了什麼叫做震撼。

一向眼高於頂的文臣們在參加完這次閱兵式之後,再說不出一句話來,大明軍隊的變化讓他們瞠目結舌。在千門大炮攻擊下,遍佈密林的山頭直接被削沒了。露出炸翻的褐色土壤以及黑色硝煙痕跡。

人們開始設想,假如這座山換成一座城池,這一輪炮擊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