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摸索,興武朝的新式火炮開始形成了雛形,官員們為其起名叫做“神威大炮”,濃濃的中式風格命名。

神威大炮有數項先進效能,最基本的是,後裝,燧發,彈藥一體,射程遠,射速快,持續發射次數高,開花彈丸,總之,其效能達到了一戰早期水平。

當然缺點也非常多,比如穩定性低,主要原因是鍊鋼工藝不成熟,工匠們缺乏對鋼材品質把控的經驗以及機械加工技術低劣,大多數工藝還屬於手工藝。

興武二年三月,經過持續的努力和改進,神威大炮終於迎來了試射的日子,這一天興武朝滿朝文武天不亮就到了試炮地點,包括興武帝朱常淓,也是早早的便到了現場。

朱辰鈺帶著一千多工匠,在現場仔細檢查每一個環節,這些工匠分工非常多,有研發火藥的,有加工炮彈的,有製造引信的,有設計炮架的,有設計炮閂的,有研發炮管的,基本上所有細節都有人負責。

當然,負責計算彈道和把控整體效能的工作只能由朱辰鈺親自下場,畢竟明朝人不懂第一牛頓定律。

當太陽昇起,興武帝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讓整個試炮過程增添了一絲神聖肅穆的氣氛。朱辰鈺是不看重這些的,但是為了照顧人們的情緒,就由著他們折騰。

方圓數十里的大校場坐落在一座山的山腳下,這座大校場已經完全顛覆了明朝對校場的定義,這可以跟現代練兵場媲美了。可以說,便是此刻研製出了坦克,也完全可以在這個大校場裡橫衝直撞。

試射的大炮有兩門,按照一用一備的規格製造,而經過朱辰鈺的測算,這兩門炮的預訂射程已經達到了五里,如此遠的射程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觀察。

望遠鏡這種金貴玩意兒在電動機和發電機發明之後就開始了批次製造,磨製鏡片已經可以電動化,極大的增加了望遠鏡的產量。

所以這試炮現場基本上有頭有臉的都是人手一隻望遠鏡,當然只是單筒望遠鏡。

僅憑朱辰鈺一人傳播科學技術,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奇蹟了。畢竟在明朝人眼裡,科技屬於不入流的玩意兒,要不是切實受了電報的實惠,這些人才不會理會朱辰鈺的奇怪腦洞。

校場上,“轟隆!”一聲炮響。一團火光如流星般飛向遠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發射的大炮已經散架,炮管還冒著硝煙。整個現場頓時安靜下來。失敗了!

朱辰鈺和匠人們圍了過去,看著斷裂的炮架不禁陷入沉思,大炮後坐力很大,完全超出預料,不過還好,炮管沒有明顯變形,看起來強度不錯。

朱辰鈺不禁笑了,再去看看炮彈,為啥沒有開花。

五里之外的土丘,一座巨大標靶跟前,有一個深深的土洞,未爆炸的炮彈就在裡面。工匠們七手八腳的把炮彈挖出來,拆掉外殼,拆掉延時引信,將三斤裝藥全部倒了出來,這才發現,是引信沒有被引燃。

找到原因後,朱辰鈺如釋重負。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試!

轟鳴聲再次響起,第二門炮已經發射,遠處傳來一聲悶響,便見煙塵升騰,頗為壯觀。

“響了!這次響了!”有人歡呼起來,遠處觀望的皇帝和文武群臣們也一陣騷動。紛紛舉起望遠鏡觀察。

看著直徑達到三米左右的彈坑,朱辰鈺不禁點頭,看起來威力不錯。這炮彈可比五雷箭威力大的多。

自此,可用於實戰的第一代開花炮彈算是研製成功了,接下來就是不斷改進和完善,讓開花彈的可靠性更高。

“後坐力太大,這個問題需要解決。緩衝裝置?嗯,還需要研究液壓或者氣壓裝置,彈簧也需要研發!”朱辰鈺默默思考,需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