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武士,身上刀槍不入。

跟鴻康比技術,現在的鴻康單純在移動裝置和智慧家電上,技術儲備並不比華榮差,除了沒有自己的處理器還有通訊頻段以外,其餘的功能鴻康比華榮還要豐富。

比使用者口碑,這一點不用比了,不要說華榮了,現在國內就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跟鴻康比公司口碑、比使用者接受度的。

面對這樣的對手,只要鴻康自己不犯錯,慕東也不知道要怎麼應付鴻康的競爭。

另一邊,京城小麥總部,餘軍此時也看到了鴻康對外發布的銷售情況。

看著鴻康這個資料,餘軍此時羨慕得不行,餘軍不止一次帶領小麥衝擊過高階,可是市場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反饋都告訴了餘軍,小麥的衝擊高階都失敗了。

不管小麥出任何型號的手機,不管小麥出的是中端手機還是高階手機,大部分使用者都是先審視一番小麥手機的各種配置和功能,然後跟整個行業的手機進行對比。

等最後確認小麥手機確實是價效比最高後,才會進行購買,這也正是小麥手機一開始的戰略 —— 價效比的影響,讓小麥手機一直提不起價格。

甚至出現了小麥手機發布後,使用者都在等待官方降價,甚至戲稱降價後才是小麥的正式發售價格。

面對這樣的情況,餘軍也想要進行改變,但無時無刻存在的庫存壓力和資金壓力,讓餘軍不得不透過降價的形式提高手機的出貨量。

但這樣的操作,都會讓一些首發使用者非常受傷,甚至很多使用者看到小麥手機降價後,就開始瘋狂吐槽,被小麥這一波降價 “背刺”,後面也跟著加入到 “等等黨”,等最後降價再買。

這也導致小麥雖然是手機出貨量前 5,但利潤率一直很低,手機的價格撐不住,只能一直維持著這個難受的迴圈,無法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其他研發和支撐。

反觀鴻康這邊,跟小麥的情況完全相反,鴻康一開始倡導的就是品質、售後還有口碑,就算鴻康的產品比其他公司要貴一點,鴻康的使用者也會選擇購買鴻康的產品。

鴻康的使用者也相信鴻康不會做出背刺老使用者的舉動,完全相信鴻康的產品質量,這也讓鴻康有大量資金投入到各種研發上。

鴻康的規模也在這樣的正迴圈裡面越做越大,這個模式也是餘軍想要實現,但一直實現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