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在暖煦的日光下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街頭巷尾,詩社的吟哦聲、學府的誦讀聲此起彼伏,隨處可見文人墨客揮毫潑墨、談詩論道。沈逸為宣揚建康作為都城的文化優勢,正緊鑼密鼓地開展一系列文化宣傳活動,其中對建康文化正統性的強調,成為了此次宣傳的核心。

在一場盛大的文化論壇上,建康的知名學者們齊聚一堂。白髮蒼蒼的老學究王夫子,手持書卷,神情肅穆,率先發言:“自華夏文明肇始,建康便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歷經數朝更迭,諸多文化瑰寶在此誕生、發揚,這裡是當之無愧的文化正統之地。從東吳的奠基,到東晉、南朝的鼎盛,無數文人雅士匯聚於此,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哲學思想……無一不在此留下輝煌篇章。定都建康,是對文化正統的尊崇,是對民族精神根脈的守護。”

臺下的聽眾們紛紛點頭,對王夫子的觀點表示贊同。隨著宣傳活動的推進,類似的言論透過文章、演講等形式迅速傳播開來,在民間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然而,這一觀點很快便傳到了北方的幽州和中部的洛陽,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北方,林縛得知此事後,召集麾下的謀士與學者,滿臉不悅地說道:“南方竟如此宣揚,實在荒謬!北方乃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炎黃部落的足跡便在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北方抵禦外敵,守護疆土,傳承的是堅韌不拔、保家衛國的尚武精神,這難道不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怎能僅憑詩詞歌賦就妄稱正統?”

謀士李源點頭附和:“將軍所言極是。北方的文化,有著雄渾大氣、豪邁奔放的特質,與南方的婉約細膩截然不同,但同樣源遠流長。比如那古老的邊塞詩歌,描繪的是金戈鐵馬、戍邊衛國的壯麗場景,這是南方文化中所欠缺的。”

於是,北方的學者們迅速行動起來,撰寫文章反駁南方的觀點。一位年輕的學者在文章中寫道:“文化的正統,不應以地域或文風來簡單界定。北方的文化歷經千年沉澱,其蘊含的家國情懷、英雄氣概,是民族精神的脊樑。從長城的修築到抗擊外敵的無數戰役,北方文化中的堅韌與擔當,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鋼鐵意志。”

在中部的洛陽,陳宇也召集了一眾商業精英和文化人士,商討應對之策。“南方此舉,是想在文化領域搶佔先機。但洛陽作為中原古都,有著無可比擬的文化底蘊。”陳宇神色凝重地說道,“這裡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商業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大融合,儒釋道在此交融發展,這才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典範。”

一位文化名流接過話茬:“不錯,洛陽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包容並蓄。從龍門石窟的佛教藝術,到儒家思想的傳承弘揚,再到道家文化的生根發芽,洛陽見證了文化的多元共生。這與南方單一強調的文化正統性相比,更具生命力和前瞻性。”

一時間,三方圍繞文化傳承和發展方向展開了激烈爭論。在民間,百姓們也分成了不同的陣營,各執一詞。街頭巷尾,常常能聽到人們熱烈的討論聲。

“建康的文化,那是細膩雅緻,詩詞歌賦,陶冶情操,這才是文化的精髓。”一位建康的書生說道。

“哼,北方的文化才是硬氣!保家衛國,熱血豪情,沒有北方的守護,哪有你們安穩讀書的日子?”一位北方的漢子反駁道。

“洛陽的文化,海納百川,做生意的、求學的、傳教的,都匯聚於此,這才是文化的未來。”一位洛陽的商人也加入了討論。

這場文化爭論,逐漸從民間蔓延到朝堂。在一次三方使者的會面中,爭論再度升級。南方使者神色傲然:“建康的文化正統地位,不容置疑。這裡的文化傳承從未斷絕,是民族文化的正宗。”

北方使者立刻站起身來,臉色漲紅:“荒謬!北方的文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