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重建之殤,危機四伏(第1/2頁)
章節報錯
戰爭的硝煙雖已漸漸散去,但滿目瘡痍的中原大地卻亟待復甦。聯合政府成立後,各方迅速投入到戰後重建的工作中,然而,重建之路卻佈滿荊棘,矛盾與危機接踵而至。
在資源分配會議上,三方的分歧便初現端倪。林縛看著手中的物資清單,眉頭緊鎖:“北方作為主戰場,遭受的破壞最為嚴重,軍事設施亟待修復,軍隊也需補充大量裝備,這些資源理應優先調配給北方。”他深知,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國家穩定的基石,只有穩固邊防,才能抵禦未來可能的外敵入侵。
陳宇卻有不同看法,他站起身,急切地說道:“商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如今市場蕭條,百廢待興,只有先扶持商業,才能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復甦。中部地區作為商業中心,應得到更多資源用於重建工坊和市場。”他的目光堅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
沈逸輕咳一聲,緩緩開口:“南方雖未遭受戰火直接侵襲,但大量勞動力被抽調去支援戰爭,民生問題亟待解決。教育體系也受到了衝擊,培養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所以資源應向南方傾斜。”他的話語中透著沉穩與憂慮,為南方的未來謀劃著。
三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會議陷入了僵局。最終,在臨時總統的調解下,勉強達成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但各方都心存不滿,這也為後續的重建工作埋下了隱患。
隨著重建工作的展開,權力爭奪的暗流也在聯合政府內部湧動。各勢力紛紛安插親信,爭奪關鍵職位,試圖在決策中佔據主導地位。在一次關於稅收政策的討論中,這種矛盾徹底爆發。
陳宇提出降低商業稅,以刺激商業發展。他認為,輕稅政策能夠吸引更多商人投資,促進市場繁榮。然而,這一建議卻遭到了沈逸陣營官員的強烈反對。一位沈逸手下的官員站起來,言辭激烈地說道:“商業稅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降低商業稅,會嚴重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南方的民生建設和教育投入將無法保障。”
雙方針鋒相對,爭論不休。林縛在一旁冷眼旁觀,心中暗自盤算著自己的利益。這場爭論不僅僅是稅收政策的分歧,更是各方勢力在權力和利益分配上的較量。最終,稅收政策在激烈的爭論中難產,導致重建工作的資金籌集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民間的不滿情緒也在不斷蔓延。百姓們原本期待著戰後能過上安穩的生活,但重建進度緩慢,物價飛漲,讓他們的生活愈發艱難。一些心懷不軌的勢力趁機煽動,各地陸續出現小規模的起義。
在北方的一個小鎮,一群起義軍高舉著“還我安寧”的旗幟,衝進了當地的政府衙門。他們搶奪物資,釋放囚犯,對當地的重建工作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訊息傳到聯合政府,林縛大怒:“這些暴民,竟敢擾亂秩序,必須予以嚴懲!”他立刻調派軍隊前往鎮壓。
然而,在鎮壓過程中,各方軍隊卻各自心懷鬼胎。陳宇的軍隊擔心損耗自身實力,在行動中消極怠工;沈逸的軍隊則對當地百姓的處境抱有同情,不願全力圍剿。這使得起義軍雖規模不大,卻難以徹底平定,局勢愈發混亂。
外部勢力也察覺到了中原的動盪。北方遊牧民族在邊境頻繁騷擾,試探著聯合政府的底線。西方的一些國家則在暗中與各方勢力接觸,試圖透過政治和經濟手段,在中原獲取更多的利益。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聯合政府內部開始出現動搖的聲音。一些官員開始懷疑三方合作的可行性,甚至有人提出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各自為政。
“這樣下去,國家只會越來越亂。我們不如回到以前,各自治理自己的地盤,至少能保證一方安寧。”一位陳宇陣營的官員私下裡說道。
這種言論在聯合政府內部迅速傳播,引發了恐慌和不安。臨時總統緊急召集三方領袖,試圖穩定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