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再次談判,曙光出現(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內外交困的嚴峻形勢下,三方勢力終於再次齊聚談判桌前,這一次,他們的態度較之前有了明顯的緩和,為長久以來僵持不下的定都之爭帶來了轉機。
談判地點選在一處遠離紛爭、風景秀麗的山谷莊園,希望能借寧靜的氛圍,消弭彼此間的敵意。莊園內,一座寬敞的議事廳被佈置得莊重而簡潔,三方代表分坐兩側,儘管神色依舊凝重,但眼中已少了幾分往日的尖銳與對立。
北方代表陳銘率先開口,他的語氣平和而誠懇:“諸位,如今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邊境局勢也岌岌可危。我們不能再沉溺於過去的紛爭,必須攜手共渡難關。”說著,他展開一幅邊境防禦圖,“北方邊境一直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我方提議,先建立一個聯合軍事防禦體系,共同抵禦外敵入侵。”
中部代表王仲微微點頭,接過話茬:“陳代表所言極是。軍事防禦固然重要,但經濟復甦也刻不容緩。洛陽作為商業重鎮,願意分享商業資源和經驗,幫助國家重振經濟。不過,在未來都城的經濟規劃中,也希望能充分考慮到洛陽的商業優勢,給予相應的發展空間。”
南方代表鄭文也緊接著發言:“文化是國家的靈魂,在這艱難時刻,更不能忽視文化的力量。建康在文化傳承和發展方面有著深厚的底蘊,我們願意與各方合作,共同推動文化的繁榮,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但同時,也期望都城的文化建設能尊重和體現各地的文化特色。”
隨著三方代表的發言,談判逐漸進入深入討論階段。在軍事防禦方面,三方就兵力部署、防禦重點、情報共享等問題展開了細緻的探討。北方憑藉其地緣優勢和軍事經驗,主動承擔起邊境一線的主要防禦任務;中部和南方則承諾提供物資支援和後備兵力,確保防禦體系的穩固。
談及經濟合作,氣氛變得熱烈起來。陳宇提出,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商業聯盟,整合各地的商業資源,打通貿易通道,消除貿易壁壘,促進物資的自由流通。這一建議得到了其他兩方的積極響應,大家紛紛就聯盟的組織架構、運營模式、利益分配等問題發表看法,雖然存在一些分歧,但都在積極尋求妥協的方案。
在文化發展問題上,三方代表達成了共識,即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鼓勵各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沈逸提議,在都城設立文化交流中心,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促進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與創新。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然而,談判並非一帆風順。在定都問題上,三方仍然存在較大的分歧。北方堅持定都幽州對軍事防禦的重要性,中部認為洛陽的商業地位不可替代,南方則強調建康的文化價值。一時間,談判陷入了僵局,氣氛再次變得緊張起來。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陳銘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既然三方都有各自的優勢和訴求,我們不妨考慮設立多個都城職能中心。將軍事指揮中心設在幽州,利用其地理優勢守護邊疆;經濟中心設在洛陽,充分發揮其商業潛力;文化中心則設在建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這一設想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談判的前路。王仲和鄭文聽後,都陷入了沉思。片刻後,王仲率先表態:“這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明確各中心的職責和權力範圍,確保協調運作。”
鄭文也點頭表示贊同:“沒錯,同時要建立一個高效的溝通機制,保證各中心之間資訊暢通,避免出現權力衝突和決策混亂。”
隨著討論的深入,三方逐漸就多個都城職能中心的具體方案達成了初步共識。他們開始商討相關的細節,如中心的選址、機構設定、人員調配等。儘管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但這次談判無疑取得了重大突破。
談判結束後,三方代表走出議事廳,望著山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