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早年生活與教育

1646年7月1日,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萊比錫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薩克森政府供職.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布尼茨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圖書館,這為他日後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12歲時,萊布尼茨自學拉丁文,並著手學習希臘文,展現出了非凡的學習天賦和求知慾.14歲時,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數學、法學等多個學科,廣泛的學習為他日後的跨學科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166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有關哲學方面的書籍《論組合術》,此時他年僅20歲.

第二節:初入職場與巴黎之行

1666年,萊布尼茨於阿爾特多夫拿到博士學位後,拒絕了教職的聘任,經政治家博因堡男爵介紹,任職服務於美茵茨選帝侯大主教約翰·菲利普的高等法庭.1672年,萊布尼茨被派至巴黎,執行一項政治計劃,雖未成功,但他藉此進入了巴黎的知識圈,結識了馬勒伯朗士和數學家惠更斯等諸多傑出人物.在惠更斯的指導下,他在數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於1675年11月11日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學,並在1684年發表第一篇微分論文,定義了微分概念,採用了微分符號dx、dy,1686年又發表了積分論文,討論了微分與積分,使用了積分符號∫,從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

第三節:漢諾威時期的多領域探索

1676年,萊布尼茨離開巴黎,轉任職服務於漢諾威的約翰·弗里德里希公爵,擔任公爵法律顧問及圖書館管理員.1679年,他發明了二進位制,並對其進行了系統性深入研究,完善了二進位制理論,這一成果為後來電腦科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1680至1685年間,他擔任哈茨山銀礦礦採工程師,致力於風車設計,以抽取礦坑中的地下水,雖因技術和觀念問題計劃未成功,但體現了他對工程技術領域的積極探索.1685年起,受繼任的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所託,開始做不倫瑞克-呂訥堡貴族族譜研究,這項計劃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前.

第四節: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傳播

1686年,萊布尼茨完成《形而上學論》,闡述了他的哲學思想.1695年,他於期刊發表《新系統》,其中關於實體間與心物間的“預定和諧”理論被廣泛認識.1700年,萊布尼茨說服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於柏林成立科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積極推動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1710年,出版《神義論》,表達了他對上帝、善惡、自由等問題的思考.1714年,他在維也納著寫《單子論》及《建立於理性上之自然與恩惠的原理》,進一步完善了他的哲學體系,其“單子論”思想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單個的實體“單子”組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第五節:與牛頓的微積分之爭

萊布尼茨與艾薩克·牛頓誰先發明微積分的爭論是數學界的一大公案.1695年英國學者宣稱微積分的發明權屬於牛頓,1699年又強調牛頓是“第一發明人”,171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委員會調查,1713年初發布公告確認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然而,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的發明也是獨立完成的,且他所創設的微積分符號遠遠優於牛頓的符號,對微積分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現今微積分領域使用的仍是萊布尼茨所提出的符號.儘管這場爭論曾給他帶來困擾,但他對牛頓的評價依然很高,曾稱讚牛頓的工作在當時的數學中超過了一半.

第六節: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

1689年,萊布尼茨在遊歷義大利時結識了耶穌會派遣於中國的傳教士,開始對中國事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