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1881 年 9 月 25 日,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新臺門周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周樹人,後來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

魯迅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境還算殷實。他的童年充滿了歡樂和好奇,家中的庭院、書房,乃至街頭巷尾,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跡。

小時候的魯迅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自家的百草園。那裡是他的樂園,綠草如茵,野花遍地,還有那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他在這裡聽鳴蟬長吟,看黃蜂伏在菜花上,還能捕捉到叫天子從草間直竄向雲霄。

除了百草園,魯迅也常常跟著長輩們去觀看社戲。那五彩的燈光,喧鬧的人群,精彩的表演,都讓他流連忘返。這些美好的回憶,成為了他日後創作的源泉。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在魯迅 13 歲那年,家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場舞弊案入獄,父親又身患重病,周家從此家道中落。年幼的魯迅過早地體驗到了世態炎涼,人間冷暖。

第二節:求學之路

為了給父親治病,魯迅家花費了大量的錢財,但父親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這一沉重的打擊讓魯迅決心學醫,希望能夠拯救像父親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們。

1898 年,魯迅離開家鄉,前往南京求學。他考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在這些學校裡,魯迅接觸到了新的知識和思想,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在學堂裡,魯迅勤奮刻苦,成績優異。他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902 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他東渡日本,進入了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在日本,魯迅感受到了異國文化的衝擊,也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

第三節:棄醫從文

在日本,魯迅最初選擇的是醫學專業。他認為醫學可以直接拯救人的生命,改善國民的體質。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改變了他的想法。

在課堂上,老師播放了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幻燈片。片中,一箇中國人被日軍當作間諜處決,而周圍圍觀的卻是一群麻木不仁的中國人。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魯迅的心靈,他意識到,僅僅醫治人們的身體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喚醒民眾的精神,改變他們的思想。

於是,魯迅決定放棄醫學,轉而投身文學。他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揭示社會的黑暗,喚起民眾的覺醒。他開始大量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學習先進的文學理念和創作方法。

1907 年,魯迅在日本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人之歷史》,從此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他與友人一起籌辦文學雜誌,積極傳播新思想、新文化。

第四節:回國與彷徨

1909 年,魯迅結束了留學生涯,回到了祖國。他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任教,但當時的社會環境十分黑暗,封建禮教依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他的改革主張和教育理念難以實現。

這段時間,魯迅感到無比的彷徨和苦悶。他對社會的現狀感到失望,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尋找著改變社會的途徑。

在彷徨中,魯迅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他試圖從傳統中找到問題的根源,為未來的變革尋找方向。同時,他也繼續進行文學創作,用文字抒發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希望。

第五節:《新青年》與吶喊

1915 年,新文化運動興起,《新青年》雜誌成為了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陣地。魯迅深受其影響,開始為《新青年》撰稿。

1918 年,他發表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