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少年的奇思妙想

1879 年 3 月 14 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位電氣工程師,母親保利娜則是一位富有教養的女性。

從幼年時期起,愛因斯坦就展現出了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不滿足於課堂上的常規知識,總是喜歡自己探索和思考問題。

在愛因斯坦五歲時,父親送給他一個指南針。他對這個小小的儀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驚奇地發現無論怎麼轉動,指標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這個現象讓他開始思考背後的神秘力量,也激發了他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

在學校裡,愛因斯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他對老師講授的死記硬背的知識感到厭倦,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的數學和物理成績優異,但其他科目卻表現平平。這使得老師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愛因斯坦喜歡閱讀科學和哲學書籍,他常常沉浸在康德、休謨等哲學家的思想中。同時,他也對牛頓、麥克斯韋等科學家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在家中,愛因斯坦經常和叔叔雅各布一起討論數學問題。雅各布是一位工程師,他向愛因斯坦介紹了高等數學的奇妙之處,這進一步激發了愛因斯坦對數學的熱愛。

隨著年齡的增長,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興趣愈發濃厚。他開始思考光的傳播、時間和空間的本質等問題,這些思考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探索科學奧秘的種子。

第二節:求學的曲折

愛因斯坦在 1896 年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學。然而,他的大學生活並非一帆風順。

在課堂上,愛因斯坦常常對教授們的教學方法和觀點提出質疑,這使得他與一些教授關係緊張。同時,他對學校規定的一些課程感到不滿,認為它們過於僵化和缺乏創新。

由於對課程的忽視和與教授的衝突,愛因斯坦在畢業時遇到了困難。他的畢業成績並不理想,導致他在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找到一份與物理學相關的工作。

為了生計,愛因斯坦不得不從事一些臨時性的工作,如家庭教師和技術員。這段艱難的時光並沒有消磨他對物理學的熱情,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追求科學真理的決心。

在業餘時間,愛因斯坦繼續進行自己的科學研究。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共同探討物理學的前沿問題。

經過不懈的努力,愛因斯坦終於在 1902 年找到了一份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的工作。這份工作雖然與他的理想還有差距,但卻為他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收入和充足的時間來思考物理學問題。

第三節:奇蹟年的爆發

1905 年,對於愛因斯坦來說是一個奇蹟之年。在這一年裡,他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首先,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揭示了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取決於觀察者的運動狀態。

接著,他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 E=mc2,這個方程表明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可以相互轉換。這一發現不僅在理論上具有深遠的意義,也為後來核能的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此外,愛因斯坦還在光電效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的實驗現象,這為量子力學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這些成果的發表讓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他的名字開始在物理學界傳頌。然而,一開始他的理論並沒有被廣泛接受,許多科學家對他的觀點表示懷疑和反對。

但愛因斯坦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他不斷地與其他科學家進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