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嫣深知永樂大典的編撰是一項浩大且耗時長久的工程,需得好幾年方能完成。但她絲毫不顯急躁,每精心編撰完一章,便會恭恭敬敬地拿過去呈給朱棣審閱。朱棣每每翻閱著張嫣遞來的成果,心中滿是歡喜,對張嫣的才思與勤勉更是讚賞有加。

然而,在編撰的過程中,張嫣的心思愈發深遠。她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沉思,想著這部凝聚無數心血的巨著,若僅僅只是被束之高閣,那實在是太過可惜。“這上面的知識皆是瑰寶,若能讓一些學子得以學習,那將發揮多大的作用啊!”張嫣喃喃自語道。

於是,張嫣找了個合適的時機,與朱高熾交流起自己的想法。

“太子,妾身覺得,我們編撰的這永樂大典,不應只是一部僅供觀賞的書籍。那些識字但學業不佳的學子,若能從中學習到鍊鋼、造船等實用之技,待他們學成之後,便可在造船廠、鍊鋼廠、火藥製造處、水利工程以及修路等諸多領域發揮作用。”張嫣目光堅定,言辭懇切。

朱高熾聽著,微微頷首,說道:“夫人所言有理,只是如今科舉乃是以八股文取士,多數人皆一心撲在八股文上,以求功名,恐怕願意鑽研這些實用之學的人不多。”

張嫣輕皺眉頭,憂心地說:“妾身也明白這其中的難處,可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有所改變。科舉所考的八股文,固然有其選拔人才的作用,但也限制了許多有實際才能之人的出路。妾身想著,或許我們可以說服父皇,對此做出一些調整。”

朱高熾面露難色,說道:“夫人,要說服父皇,絕非易事。父皇的心思深沉,對於科舉制度和國家的人才選拔,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張嫣輕輕嘆了口氣,說道:“妾身也知曉此事不易,可若不去嘗試,又怎能知道沒有可能呢?妾身自知難以說服父皇,所以想著太子您是否能出面一試?”

朱高熾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夫人,此事關乎重大,容我再好好思量思量。父皇對於國家的治理向來有自己的決斷,要想讓他改變對科舉的看法,並非易事。但夫人的想法確實是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著想,我會尋找合適的時機,委婉地向父皇提及此事。”

張嫣眼中閃過一絲希望,說道:“那就有勞太子了。妾身真心希望這永樂大典不僅僅是一部書,更是能培養實用之才、造福國家的寶典。”

之後的幾日,張嫣依舊全身心地投入到永樂大典的編撰之中,但心中始終牽掛著此事。而朱高熾也在尋找著恰當的時機,準備向朱棣進言。

一天,朱高熾在御花園中偶遇朱棣,父子倆一同漫步,欣賞著滿園的春色。朱高熾見朱棣心情尚佳,便小心翼翼地開口說道:“父皇,兒臣近日對國家的人才培養有些思考,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棣停下腳步,目光看向朱高熾,說道:“但說無妨。”

朱高熾深吸一口氣,說道:“父皇,如今我們正在編撰的永樂大典,匯聚了諸多實用之學。兒臣以為,若能讓一些學子有機會學習其中的技藝,將來必能為國家的各項建設添磚加瓦。然而,當下的科舉制度側重於八股文,或許可以適當調整,給那些有實用才能的學子一些機會。”

朱棣聽了,沉默片刻,說道:“科舉制度沿襲已久,乃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若輕易改動,恐會引起諸多爭議。”

朱高熾趕忙說道:“父皇,兒臣並非主張完全摒棄八股文,只是希望能在其中增加一些對實用之學的考察,讓人才更加多元化。”

朱棣揹著手,繼續向前走去,朱高熾緊跟其後,心中忐忑不安。

過了一會兒,朱棣說道:“此事容朕再想想。”

朱高熾知道,此事不可急於一時,只能行禮道:“兒臣謹遵父皇旨意。”

雖然此次進言沒有得到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