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你真的喜歡遊戲嗎?(第1/3頁)
章節報錯
伏昊軒其實不是科班出身的遊戲設計師。
他是一個理科生,熱愛文學和藝術的理科生。
他喜歡音樂劇,喜歡米哈伊爾·格林卡,喜歡歌德,喜歡維吉爾。
他喜歡古代歷史,喜歡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也喜歡西方哲學家們對這個世界的思考。
他會寫電影觀後感,也會因為聽到一首悲傷的歌曲而共情落淚。
但伏昊軒唯獨不喜歡自己所學的這個專業。
室友曾經問過他,既然這麼喜歡文學和藝術,那為什麼還要報理科專業。
伏昊軒想起自己在經濟上有些窘迫的家庭,沉默不語了。
他嚮往詩和遠方,但生活要求他必須先解決柴米油鹽。
伏昊軒出生於一個不太幸運的家庭,父親自幼殘疾,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
直到他讀大學才知道,原來母親只是選擇去當別的小孩的媽媽了。
他甚至有個同母異父的妹妹,只是他們從來沒見過面。
但他又是個幸運的孩子,因為爺爺奶奶健在,家裡還有姑姑和叔叔幫襯。
伏昊軒不缺愛,儘管小時候也會因為思念母親而抱著枕頭偷偷落淚,儘管他會特別在意跟母親相關的話題。
他記憶中最深刻的電影名字叫《媽媽再愛我一次》。
他很討厭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尤其厭惡那句歌詞“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他不覺得自己是根草,也不覺得世上只有媽媽好,離開了媽媽他就找不到幸福。
姑姑很愛他,就算後來結婚了也很愛他,甚至對待他比自己的親生女兒都要好。
叔叔雖然不善言辭,但也很愛他,在家裡經濟最拮据的那段時間,都是叔叔在支撐著這個家庭。
父親應該也很愛他,不過伏昊軒小時候並不喜歡父親,原因有些複雜,既跟父親暴躁易怒的脾氣有關,也與出走的母親有關。
只是後來他跟自己的身世和解了,也與父親和解了。
但要說母親的離開對伏昊軒完全沒有影響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自幼就經歷過拋棄的伏昊軒非常缺乏安全感,他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沒有哪個小朋友不愛玩,但伏昊軒小時候會為了討好家裡的親人而努力學習。
在學校裡,他會討好老師,扮演一個從來不惹事的聽話學生。
他也會討好同學,因為他想交朋友。
在伏昊軒前半段的人生中,他活成了別人家小孩的模樣。
成績優異,老師喜愛,朋友眾多,性格開朗,會的才藝種類也很多,甚至在初高中還擔任過學生會主席。
他把內心深處隱藏著的自卑藏得很好,就連自己都騙過去了。
直至到了大學,當學習成績不再變成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他終於露了怯。
在關於錢的問題上,他笨拙得像個古代農奴。
自幼就努力往中心擠的伏昊軒無法接受這種落差,為了維護自己光鮮亮麗的外表。
他甚至沒有如實上報自己貧困生的家庭背景,放棄了學校的助學金。
轉而開始借貸生活。
拿到第一筆貸款的伏昊軒,像個一夜暴富的土鱉。
這筆錢來得太容易,容易到沒有任何實感。
銀行卡里的那串數字,彷彿就只是數字,他眼睜睜看著數字的位數越來越小,也眼睜睜看著自己日常的開銷越來越大。
衣服、鞋子、高配筆記本、昂貴的遊戲角色和道具,別人有的,他覺得自己也應該有。
他過著虛假的紙醉金迷的生活。
直到他發現自己還不上錢,泡沫終於被現實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