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何去何從(第1/1頁)
章節報錯
朱江站起來,看著四周的卡其色軍裝和叢林,陷入了沉思。
他首先必須弄清他所處的時空。
關鍵詞:50年,緬北,殘軍。
當前,雲南鎮康,南傘。
對這支殘軍的歷史,朱江是大致瞭解的。
殘軍目前正在進行的反攻,初期有所進展,東西兩路都佔領了幾個縣城,等解放軍反應過來,組織大軍反擊,很快就將殘軍擊敗,殘軍損失慘重,重新退回緬甸。
緬甸政府因無法對付殘軍,於是向聯合國告狀,臺灣當時竊據五常,佔領他國領土沒有法理,只得於1953年組織部分殘軍撤離,當時撤離了幾千人,但還有數千殘軍留在緬甸。
殘軍留在緬甸,不僅威脅緬甸軍政府的統治,也始終威脅著中緬邊境的安全。1960年,中緬兩國劃定國界,隨後緬甸政府請求中國政府出兵剿滅殘軍,解放軍兩次進入緬甸作戰,對殘軍進行剿滅,殘軍被迫放棄在緬甸經營多年的據點,進入寮國境內,寮國政府向聯合國告狀,加上當時美國已經不再支援殘軍,臺灣於是在1961年再次組織撤軍,但仍有部分殘軍及家屬不願撤離到臺灣,堅持留在金三角。這些殘軍後來進入泰國境內,透過給泰國政府當僱傭軍換取公民身份。這些殘軍的後代至今還在泰國,成為泰國公民。
從過來人的角度看,殘軍在金三角的歷史可謂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但整個來說,是失敗的,個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命運,更是難言幸福。
那如今自己從未來穿越到這個時代,能否改變這支殘軍的命運呢?
朱江認為,沒有可能。
殘軍失敗,首先是因其反共的立場。殘軍上下不能認清歷史大勢,還做著反攻大陸的美夢,不知道反攻大陸的希望和太陽從西邊出來一樣渺茫。不僅如此,反共的立場必然會導致解放軍的打擊,導致殘軍無法在中緬邊境立足。最終只能到泰國苟延殘喘。
但要想在這個時代,改變殘軍領導人反共的立場,幾乎是不可能的。李彌、李國輝和後來留下來的段希文等人,都是鐵桿的反共分子,朱江不認為自己可以說服這些人改變立場。
即使殘軍放棄反共的立場,但打著國軍的旗號,也無法長期在緬甸立足,臺灣先後兩次撤軍就是結果。二戰已經結束,新的國際秩序已經建立,整個世界大致由亂世變為治世,殖民和侵略已經不是世界潮流,英國人都剛從緬甸撤離,公然在他國境內殖民立國,目前已經沒有法理依據。
既然這樣,朱江必須考慮自己何去何從。
根據另一世界已經發生的歷史,朱江的去留有這樣幾種選擇:
一、繼續跟著殘軍,53年撤離到臺灣;
二、繼續跟著殘軍,61年撤離到臺灣;
三、繼續跟著殘軍,最終到泰國當遺民;
四、脫離部隊,回國。
上述幾種選擇,朱江都不能接受。撤離到臺灣,不管是53年還是61年,到臺灣都是受苦,很多國軍軍官甚至在臺灣端盤子謀生。而且,朱江也不希望在臺灣幾十年後,自己的後代不認自己是中國人。
到泰國當遺民,也不是好選擇,一個二等公民都是拿命換來的。殘軍的後代現在還在泰國一個叫美斯樂的山村,朱江穿越前看過網上的影片,那就是殘軍最後的歸宿。
能回國是最好的,也是朱江內心的期盼,但不是現在。自己的身份 ,自己的家庭出身,這是不得不考慮的。要回去,得到三十年以後。
那麼,排除上述幾種選擇,自己何去何從,就很明確了。
既然不能回國,也不能繼續跟著殘軍混,就只有一條路,留在緬甸,獨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