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邦的行政區劃,由地縣鄉三級構成。

撣邦面積相對較大 ,大概有十五萬多平方公里。和中國山東山西兩省面積差不多,當然人口少得多。

像這麼大的面積,在後世的中國,一般都有十幾個地級市, 上百個縣區。

而撣邦不知什麼原因,那麼大的面積,一直到後世,都只設立二十多個縣。

朱江估計是因為土司統治時間太長,土司割據導致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統一的縣域。

現在開府設縣,既要依據歷史上形成的土司轄區,也要根據山川地形。

但後世撣邦雖然設立的縣不多,鎮區則很多,一個鎮區的面積其實就是一個縣,後來很多鎮區被升級為縣,譬如當陽,貴概等地。

於是朱江決定將鎮區一次性升級為縣。

這樣,撣邦的行政區劃就是:地區、縣、鄉三級。

全邦設三個地區,即北撣邦,南撣邦和東撣邦。治所分別是臘戍城、景棟城和東枝城。

這也是傳統的北撣邦、東撣邦和南撣邦的劃分。

撣邦的首府定在景棟。

沒有把首府定在東枝而是選擇景棟的原因,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

撣邦的敵人是緬族政府,面對敵人的進攻 ,景棟有薩爾溫江天塹,還隨時可以退到泰國。

三個地區的領導機構就叫軍政委員會,三個主任分別是,北撣邦軍政委員會主任唐林,南撣邦軍政委員會主任馬奎,東撣邦軍政委員會主任趙治進。

趙治進301旅的職務和劉富貴對調,劉富貴立即出發前往妙瓦底。

馬奎唐林兩人,都是身兼撣邦政府副主席、旅長、地區主任三項職務,這樣身兼多職的情況,只能是暫時的。

北撣邦地區轄二十四個縣,南撣邦地區轄二十個縣,東撣邦地區轄十六個縣,整個撣邦共設六十個縣。

這個行政區劃設定,遲早也是要調整的。

草創階段,一切都得摸索著來。

各個縣的幹部,主要從軍政幹校的學員裡面安排,再就是從部隊裡面抽調。

每個縣,前期也必須派出武裝工作隊,協助政府開展工作。這些武裝工作隊,之後就會轉變為治安警察。

第一任公安部長,由朱老三擔任。

特戰營退出部隊系列,轉變為特警。

大量的幹部從景棟出發 ,前往撣邦各地。

一個個縣政府、鄉政府紛紛掛牌。

這個時期的撣邦縣政府,都像包青天的衙門,行政 ,司法,稅收,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都由縣政府包辦,各個部門都擠在縣政府辦公。

隨著基層政府的工作逐漸開展,人們逐漸發現,不從根本上改革土司制度留下的土地制度,撣邦政府的各項工作無法開展。

緬甸聯邦政府雖然宣佈廢除土司制度,並與土司們簽訂了協議,但並未進行真正的改革。

撣邦解放後,土司們只是失去了權利,但其財產沒有發生任何變動。

土司轄區的土地山林還是掌握在土司手中。

大量的土司轄區居民的人身還依附在土司身上。

不徹底廢除土司制度,改變土司制度下的生產關係,撣邦就還是土司制度下的撣邦。

匯總各地的情況後,撣邦政治協商會議制定和頒佈了《撣邦土地改革法》。

該法規定,撣邦土司制度已經被廢除,土司繼續佔有土地和山林已經沒有法律依據。

自即日起,各土司轄區的土地和山林全部收歸政府所有,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將各土司轄區的土地,按人口數平均分配給轄區農民。

土地所有權屬於政府,農民享有土地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