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視師當如佛(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兒端坐在蒲團之上,聆聽著那冗長而深奧的經文。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起初他還能全神貫注,但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難以集中起來。思緒如同脫韁的野馬,時不時地就會四散奔逃。
就在他心不在焉的時候,突然有那麼一瞬間,他的腦海變得一片空白,彷彿所有的記憶都被抹去了一般。然而,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幾乎是瞬間,他便猛然警覺到自己的走神。於是,他趕緊用力地搖了搖頭,試圖讓自己重新回到經文之中。
當他再次靜下心來傾聽時,那原本模糊不清的誦經聲,此刻竟又如潺潺流水般,清晰地傳入了他的耳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宛如天籟之音,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間。
……佛爾時說偈言:
“常信樂於佛法, 精進行解深慧, 廣分佈為人說, 慎無得貪供養。 意善解便離欲, 常唸佛有威德, 悉見知無數變。 過去佛及當來, 並現在人中尊, 諸相好若干種, 黃金色無穢漏。 堅固教無極慧, 聽是法無亂心, 常舍離懈怠行, 無恚害向他人。 敬於師當如佛, 慎無得疑斯經, 一切佛所歌嘆, 常造立佛形像。 常教人學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
四兒聽聞至此,心中不禁思潮翻湧:“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他暗自思忖著其中緣由。為何會如此言說呢?難道世間所有的老師都能擁有如同佛陀一般的崇高德相嗎?這似乎並非易事。
四兒回憶起曾經翻閱過的佛經,上面記載著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之際,曾感慨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句經文猶如一道靈光,照亮了他內心深處的疑惑。
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妄想與執著,才無法看清自身所具備的本自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而那些被視為良師益友之人,雖然他們可能有著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但相較於佛陀那圓滿無礙、慈悲無量的境界,終究還是有所不及。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否定老師們在引導眾人走向正道、開啟智慧之門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想到這裡,四兒覺得自己對於“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這句話的理解彷彿又深入了一層。但他知道,佛法的奧秘深邃無比,還需要不斷地學習與領悟,才能真正洞悉其中真諦。
四兒忽然覺得這念頭又帶偏了當下聽經之心,忙又收攝心神,恭敬聆聽:……佛言:“棄愛慾作比丘,欲學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髮。常當怖畏於地獄痛苦,遠離於諛諂,是為清淨。”
“云何為缺戒也?”
佛言:“求色。”
“云何為求色?”
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為樂愛慾,是為缺戒。”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學是三昧者,清淨自守、持戒完具,不諛諂,常為智所稱譽。於經中當佈施、當精進,所志當強,當多信、當勸樂,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尊敬,不當持諂意向。菩薩不得有諂意,常當至誠,常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