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無極(第1/3頁)
章節報錯
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理解了萬事萬物的“本源”,我們才能領悟宇宙的奧秘,人類的吉凶禍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沒有究其本質的思想、格物致知的精神,學到最後只會越學越迷糊,只會看“表象”,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這只是因為基礎沒打牢,這也是我研易二十餘載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無極:與上述篇章所講的混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極大的相似點。
無極:道的本源與辯證之妙。
《道德經》中提出的“無極”思想,是古代哲學中深刻而廣博的概念,蘊含著對宇宙本源和萬物演化的深刻洞察。作為萬物之始、萬物之終,“無極”不僅是對混沌狀態的抽象理解,更是古聖先賢對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辨。無極與太極的關係,是“無”與“有”的辯證統一,它揭示了從無到有,從靜止到運動的自然規律,也為後世哲學和科學提供了深遠的啟迪。
無極:混沌本源與道的終極性
無極出自《道德經》:“復歸於無極。”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萬物的本源狀態:它是無形無象的,超越了任何具體的界限,代表著宇宙原始的混沌狀態。無極之“無”,並非單純的虛無,而是一種包含無限可能性的存在狀態,是一切有形有象的母體。
老子在《道德經》中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段話道出了從無極到太極,再到陰陽、萬物的生成過程。無極是未分化的原始狀態,是天地未開之前的無聲無息,而太極則是從無極中產生的第一道分化,形成了陰陽對立的基本構架。從哲學角度看,無極的“無”是絕對的靜止,而太極的“有”則是相對的運動。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展示了宇宙從混沌到分化的奧秘。
無極生太極:從“無”到“有”的演化
北宋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進一步闡釋了“無極而太極”的思想。他認為無極是先天地而存在的絕對靜態,而太極是無極的運動表現。太極本無極,“有生於無”,這是對宇宙生成規律的高度抽象。他構築了一個從無極到太極、從陰陽到萬物的演化過程:
1. 無極:代表絕對的靜止,是一切的本源。
2. 太極:從無極中產生,陰陽二氣由此分化。
3. 陰陽二氣:陰為收斂,陽為發散,二者對立統一,構成宇宙的基本矛盾。
4. 五行之氣:陰陽的進一步分化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
5. 萬物和人類:由五行交感而生。
這種從無到有、從靜到動的過程,不僅是對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也是對天地自然執行規律的深刻揭示。無極的狀態本質上是收斂的、內隱的,而太極則是發散的、外顯的。二者的轉化,是陰陽交替、相互作用的結果。
無極的辯證法:對立統一的哲學思維
無極思想最重要的啟示在於它揭示了對立統一的規律。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是“無極生太極”的核心。在宇宙間,陽代表發散,陰代表收斂,二者既相互對立,又彼此依存,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這種對立統一規律,體現為:
1. 收斂與發散:陽的發散和陰的收斂是宇宙間最基本的矛盾。收斂導致消失,發散彰視訊記憶體在。二者此消彼長,相輔相成。
2. 量變與質變:量變是收斂的積累過程,質變是發散的突破過程。宇宙的演化從量變到質變,從無極的靜止到太極的運動,展示了一個從潛伏到顯現的過程。
3. 否定之否定:無極與太極的關係,既是對靜止的否定,又是對運動的肯定。太極的生成,是對無極的突破,而最終的演化又將回歸無極,實現一個辯證迴圈。
《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正是這一規律的最好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