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節我們聊聊《易經》,下一章節我們講《周易》,之所以易經和周易分開講,是因為它們雖然有共同之處的“文獻資料”記載,但也有本質上的不同,為了供於讀者分辨、分別、更為詳細的瞭解,我決定還是分開來敘述,在此給讀者朋友們交代一下。

易經思想

易經:實為《周易》、《歸藏易》、《連山易》的總稱。

《易經》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經典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之一。它以天地萬物為物件,揭示了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並透過象徵性的卦與爻體系,呈現出辯證的世界觀。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

《易經》的主要內涵與分類:

1. 三易體系:

《連山》:以艮卦為首,象徵連綿的山,強調陰陽之間的對峙與轉換。

《歸藏》:以坤卦為首,象徵萬物歸藏於地,闡述萬物的生成與歸宿。

《周易》:最完整、流傳最廣的經典,包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辭,以解釋自然、社會現象。

2. 核心概念:

變易:萬物不斷變化,生生不息。

簡易:大道至簡,陰陽對立統一囊括萬事萬物之理。

不易:變化中有永恆的規律,如天地執行、四季輪轉等。

3. 八卦與六十四卦:

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是宇宙最基本的符號體系,象徵自然現象和人事活動。

八卦兩兩組合形成六十四卦,用於占筮與決策。

4. 歷史發展:

《易經》經歷了從卜筮工具到哲學經典的轉變,特別是經孔子的《十翼》註釋後,成為儒家“六經”之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5. 實際應用:

卜筮:預測未來,透過卦象和爻辭判斷吉凶禍福。

哲學:闡述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指導人們把握事物變化規律。

文化與實踐:影響中醫學、藝術、建築、軍事等領域。

總之,《易經》不僅是一本關於預測的經典,更是探索宇宙規律、把握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偉大哲學著作,被譽為“大道之源”。

《連山易》至漢初時已失佚,關於其內容和形式的記載,多源於後人之推測與零星文獻的引用。例如,桓譚在《新論》中提到,《連山》的易理與《周易》有所不同,但它的占卜方法仍然以八卦為基礎。鄭玄的《周禮注》中則強調,《連山》的命名象徵山連綿不絕,源於其以艮卦為首的獨特排列方式。這種佈局可能暗示了一種自然秩序的理念——萬物如山川連綿,陰陽氣息流轉不息。

一些學者認為,《連山》以艮卦為首,是對天地自然規律的一種模擬和總結。艮卦代表山,山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力和無盡的變化,象徵萬物生長的源頭。這一思想與早期中國社會對自然的崇拜息息相關。艮為止,止則靜,靜則生。《連山》的思想或許在闡釋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占筮和哲學思考的理論依據。

儘管《連山》大部分內容已經失傳,但其遺留的片段和理念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尤其是在周代以後的文化發展中,《連山》的陰陽觀念、天地秩序和人神關係等思想被逐漸吸收到《周易》和後來的儒道經典之中。學者們推測,《連山》的失傳可能與它的內容過於神秘、晦澀有關,或者與漢代統治者統一文化體系、推崇《周易》的政策密切相關。

歸藏:坤為首卦的神秘智慧

與《連山》並稱的《歸藏》,同樣是一部充滿謎團的古老經典。據《周禮·春官》記載,《歸藏》以坤卦為首,坤象徵地,寓意大地之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