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升;工廠中,機器轟鳴,他們熟練操作裝置,生產出一件件優質的產品,滿足軍民的生活與戰鬥需求;城市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他們揮灑汗水,修建道路、橋樑、房屋,讓控制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們的努力,為軍隊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讓戰士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身戰鬥。

與此同時,隨著民義軍控制區域如星火燎原般不斷擴大,南明政權的目光被這支充滿活力與潛力的新興抗清力量牢牢吸引。此時的南明,雖偏安一隅,但仍保有一定兵力與號召力。共同的抗清目標,讓民義軍與南明攜手合作成為了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選擇。

經過深思熟慮,果斷決策,派遣能言善辯且深諳局勢的使者前往南明都城。使者肩負著重大使命,臨行前,反覆叮囑:“此去責任重大,務必向南明君臣詳細闡述我們的實力、決心與誠意,力求促成合作,共同為抗清大業開闢新局面!”使者鄭重地點頭,帶著使命與期望,快馬加鞭踏上征程。

,!

使者抵達南明都城後,恭敬地向南明君臣呈上精心準備的文書。文書中,詳細闡述了民義軍在帶領下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艱難起步,到如今的蓬勃發展;兵力部署、戰略規劃以及在控制區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涵蓋土地改革、工商業扶持、教育革新、醫療衛生改善等方面,著重強調了民義軍一心抗清、恢復漢人河山的堅定決心。

南明朝堂之上,群臣圍繞與民義軍聯盟一事展開了激烈討論。大臣甲眉頭緊鎖,滿臉憂慮地說:“這民義軍雖發展迅猛,但畢竟根基尚淺,其實力究竟如何,能否真的與我們並肩抗清,還需謹慎考量。貿然合作,萬一有詐,豈不是引狼入室,誤了我南明的大業?”大臣乙卻站起身來,情緒激動,慷慨激昂地反駁道:“如今清軍勢大,猶如猛虎撲食,我南明雖有兵力,但獨木難支。民義軍發展勢頭正盛,他們有著先進的戰術和堅定的抗清決心,若能聯合,必定是抗清的一大助力。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機會,若不抓住,更待何時?難道要坐等清軍將我們逐個擊破嗎?”

南明皇帝朱慈烺坐在龍椅上,神色凝重,目光深邃。他深知南明的困境,外有清軍的步步緊逼,內有諸多複雜的局勢需要應對;也看到了民義軍帶來的希望之光。他的內心在權衡利弊,思考著南明的未來走向。這一決策關乎南明的生死存亡,必須慎之又慎。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他終於開口:“此事關乎重大,不可草率。但民義軍的誠意與實力,我們也不可忽視。可先與他們進一步接觸談判,再做定奪。”

在多輪談判中,雙方就軍事協作、資源共享、勢力範圍劃分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誠懇地提出:“在後續作戰中,雙方應協同作戰,形成緊密的戰鬥聯盟。南明軍隊憑藉其在南方經營多年的根基,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與民情,負責部分地區的防守與牽制任務,拖住清軍的部分兵力,為我軍創造有利戰機;民義軍則發揮自身機動性強、戰術新穎的優勢,承擔主要的進攻任務,以靈活多變的戰術,給予清軍致命一擊。同時,雙方務必共享情報資源,定期互通清軍動態,以便及時調整戰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此,方能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合力,重創清軍。”南明的將領們聽後,紛紛點頭表示贊同,覺得此計切實可行,能充分發揮雙方的長處。

關於資源方面,南明朝廷的大臣們商議後表示,朝廷擁有豐富的物資儲備,承諾為前線的民義軍提供一定的糧草、兵器補給。而民義軍也大方表示,憑藉在控制區發展起來的工商業,定能為聯盟提供資金支援,並分享先進的農業、工業技術。“我們願毫無保留地分享技術,助力聯盟共同發展,提升抗清力量。”堅定地說道。

經過艱苦的協商,雙方終於達成合作協議,正式結成抗清聯盟。訊息傳來,抗清將士們歡呼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