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抓住,宋兵不打自亂。”

“你說的是笑話!趙匡胤現在是一國之君,未曾動身行兵,保駕的文武官員,多如牛毛,像蒼蠅一樣圍前圍後。想行刺,我們到不了他身旁;要是打仗,宋國有的是將官,還用趙匡胤出馬嗎?他不上陣,怎麼擒住?”

李重進說:“我有辦法。現在宋兵還沒到,咱們兵分兩路,你帶兵守在城內按兵不動,如果宋兵先鋒隊到了,他討敵你別出城。多備灰瓶炮子和滾木,死守城池。他們打不開朱叉關,就得守在城下,把他拖住。我領一夥親兵衛隊,繞出城去,打探趙匡胤的行蹤。只要摸著他行軍路線,找一個險要之地埋伏好,半路劫殺,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只要見著他,把他見不得人的醜事揭露出來,渙散軍心,隊伍不打自亂。再憑我的本領,準能把他生擒活捉。” 劉孝說:“這是條妙計!聽說他們的元帥高懷德保駕,這個人十分厲害,就是看著趙匡胤,恐怕你也到不了身旁。” “不怕見不到人,就怕人捉摸人。穿長袍會親家,沒有見不著面的。你候聽佳音。”

“好吧!”

就這樣,二人商量已畢。李重進在兩萬人中選出兩千人,在兩千人中選出二百人。這二百人都是身強力壯、血氣方剛的棒小夥子。這些人馬上步下,登山涉水,長拳短打,使槍舞棒,樣樣都行。又選中兩名牙將——孫言和呂武,向他們說明出師的意圖。這二百人對天盟誓:捨身殺趙,興唐滅宋。士氣高漲,二百人能頂一千人使用。一個個化裝成老百姓,潛入宋朝國境,派出探子,很快就打聽清楚趙匡胤的行軍路線。探子沿路跟蹤,有時在隊伍左右窺測,有時夾在歡迎隊伍當中,始終找不到行刺劫擊的機會。

一晃數日,眼看趙匡胤快到朱叉關,李重進著急了,怎麼辦?到關城下我的心機可就白費了!經過冥思苦想,最後想出了這麼條計策。一計兩用,選中這座無名山,決定在這下手,劫殺趙匡胤。又怕殺完了不好脫身,把這二百人改扮成發喪出殯的孝子,準備好棺材,埋伏山內。今天要有機會抓住趙匡胤,比什麼都強;沒有機會抓住趙匡胤,明天要破釜沉舟,刺王殺駕。趙匡胤的兵馬只要進山,李重進的軍卒埋伏在山道兩側,亂箭齊發,二百人一齊放箭,有一箭射中趙匡胤,就算大功告成。事後這夥人就是被抓處死,也夠本了。

偏巧,今天趙匡胤揹著軍師和元帥出營壓馬,走進山來。李重進的密探看見了,急忙送信,一個傳一個,李重進叫軍卒穿上孝服,用車拉著棺材,在山路上攔住趙匡胤。

李重進拉一口白楂棺材,是想氣趙匡胤。人一生氣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人,十分武功就能減掉兩分,動起手來,好抓好拿。

當年,李重進和趙匡胤只見過兩面,分手十來年,如今李重進又發福了。故此,兩人見面,趙匡胤沒認出來。那麼,為什麼趙匡胤看見了佛手香囊想起來了呢?

這裡有個緣由:這個香囊是郭威的妻子柴王妃親手繡的。共繡了兩個,一個送給侄子柴榮,另一個送給外甥李重進。柴榮的香囊常帶在身上,趙匡胤很喜歡,柴榮就把香囊轉贈給了趙匡胤。

趙匡胤百般推辭說:“這東西是你姑姑送你的,我怎麼能奪人愛物?”

柴榮說:“咱倆是磕頭弟兄,情同手足,我姑媽也是你姑媽,這個送給你,那個在李重進手,將來叫我姑媽給我再繡一個。”

這麼一說,趙匡胤就收下了。後來香囊沒等繡完,柴王妃故去了。這個香囊就成了寶貝,趙匡胤一直儲存。所以今天看見佛手香囊,立刻認出來人是柴榮的表兄李重進。不見雕鞍不思駿馬。看見香囊,趙匡胤馬上想起郭威和柴王妃對自己的恩情,那老夫妻入土了,見到李重進覺得親近。想到這,說道:“我當是誰呢,原來是表兄,匡胤有禮了。”

李重進二目圓睜:“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