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雲軒將平陽山谷封禁之後,截斷了十一皇子兵甲與銅幣的來源,致使與十一皇子關係密切的北疆十幾座邊城,紛紛出現危機,甚至隱隱顯露出軍心不穩的跡象。

他們深知,此時唯有戰事爆發,才能促使朝廷增加對北疆的軍餉軍需款項的及時撥付,從而平息這潛在的危機,同時也能讓他們建立軍功,謀取一個光明的未來。

作為邊關守將,十一皇子等人對北夷的情況瞭如指掌。

從政策層面來講,北夷各族之所以不敢大規模挑起衝突,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南朝針對北夷的通商政策極為優厚,在北疆邊城均開設了通商口岸,能夠有效解決北夷地區物資匱乏的問題。

其二,北夷缺乏金屬礦藏,不具備兵器甲冑的製作技術,因此面對南朝的重甲騎兵,乃至裝備齊全的步兵,其殺傷力頗為有限。

然而,由於北夷沒有固定的糧食產區,亦無豐富的礦產,全境甚至沒有成規模的城市。所以這些物資都依賴大量的牲畜進行交換,而牲畜的生長週期漫長,成本極高,

總的來說,直接搶掠來得更為快捷。 故而,北夷各族,尤其是實力強勁的胡羌諸部,無時無刻不想著南下中原,搶佔資源富饒的平原地區。無奈實力所限,只得暫且隱忍。

所以,只要為他們創造機會,北疆戰事便會瞬間燃起。

從戰術角度而言,作為遊牧民族,胡羌人擅長馬上戰術,揮舞短刀,近身搏殺,注重的便是速度,猶如閃電般迅速衝鋒陷陣,憑藉精湛的馬術技巧,無論是面對騎兵還是步兵,都能進行有效的殺戮和掠奪。

而且由於是小規模作戰,來得迅猛,去得疾馳,有時遇到百姓和商隊,順便打劫一番。待到南朝反應過來,這群人早已逃至大漠深處。

在前朝,北夷曾以不足五千人的騎兵,迅速穿插,突襲邊關小城,深入關內三百餘里,一路燒殺搶掠,而後返回關外。這場閃電偷襲之戰,成為兩國之間最為經典的戰例。

為此,南朝的兵家為抵禦北夷騎兵制定了應對之策,諸如絆馬索、扎馬刺、巴豆糧草等等。歷經大小戰役數百次,方才將北夷各族驅逐至關外,形成如今大好的和平局面。

但是,即便如此,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看似和平的時期,雙方依舊小衝突不斷,互有勝負。

然而,如今局勢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令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北羌這個遊牧民族竟然擁有了重甲騎兵!

在近期,胡羌騎兵與他們的重甲騎兵相互配合。他們先派遣普通騎兵前去騷擾,引得南朝邊關守軍出城迎戰,待引至草原十幾裡時,再派出重甲騎兵對陣。

面對同樣配備重甲與長兵器的北夷鐵騎,南朝邊軍失去了原本的優勢,因此,近期損失慘重,幾乎毫無勝績。

不過,北夷似乎並未真正大開殺戒,而只是藉此戰磨合戰術,同時順便繳獲這些士兵的戰甲和兵器,然後將人放回。

這讓十一皇子和諸位守將驚愕萬分,這胡羌的重甲騎兵的兵甲竟然與他在平陽山谷製造的如出一轍。十一皇子心中暗想,這平陽山谷定然出了問題,此事若被鬧大,別談建功立業,恐怕會背上通敵叛國的死罪,於是,他趕忙寫信讓十皇子儘快從平陽山谷撤離。

而在尚未想明白如何應對之時,北疆全線封鎖關隘,閉門不出。這一舉動阻斷了北方商路,邊關頓時陷入一片蕭條。

要說胡羌為何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這就得提及胡羌部如今的胡羌汗,此人當真堪稱天選之才。

胡羌汗的父親是一位商人,同時也是他們家族的族長。 他們家族早年也是以遊牧為生,後來因一場部落爭鬥,所有的牲畜皆被劫掠,他們被迫離開草原,逃至南朝邊境,依靠與南朝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