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以前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就不假思索地說:“工廠內所有方案、計劃甚至規章制度,都要人去執行。”

“執行人員不理解,就不能很好的執行。”

“這時,就需要說服執行人員,讓他們理解,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改變一個人的思想。”

李江疑惑地問:“這會很難嗎?”

穆青說:“是的,這會比較難。”

“大家的認知不同,理解能力也會不同。”

李江:“你能舉個例子嗎?”

穆青略微思索:“比如現在,我回答您這個問題,其實會有千百種答案。”

“我認為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最難,也許您心中所想,跟我給出的答案根本就不一樣。”

“如果要證明我是正確的,那麼就要給出很多理由,證明我的答案是對的。”

“這樣做本身就是試圖改變您原來所想。”

“而你我的認知很可能不在一個維度上,那麼您根本就不會認可我給出的理由。”

“想讓您認可,就要拆掉您頭腦中原有形成的認知結構,重新搭建一個跟我的認知基本在一個維度上的新認知。”

“這恐怕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最難。”

李江饒有興趣地點點頭:“改變我的認知既然很難,那你還有什麼辦法說服我?”

穆青:“改變我自己。”

“使我自己儘可能接近並適應您原有的認知。”

“在您原有的認知範圍內想辦法說服您。”

“您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就會比較容易說服。”

穆青雖然這樣說,但他很清楚,其實自己內心是矛盾的。

梁亞靜試圖巴結集團老總,試圖改變集團老總對他的看法,這種做法穆青不容易接受。

然而他又不得不承認,企業管理中一定會有改變別人想法的需要,這種需要穆青卻是接受的。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裡?

梁亞靜巴結集團老總的朋友,就是在改變自己,試圖在集團老總的認知範圍內,得到老總的認可。

跟自己與李江講的,在他原有的認知範圍內,想辦法說服他,其實是一個道理。

穆青一時想不明白二者之間的區別。

也許二者之間的出發點不同,梁亞靜的行為是利己的。

他跟李江講的,立足點應該是企業團體利益。

利己就不能接受嗎?為什麼?穆青在心裡這樣問自己。

這時,李江問:“我原有的認知範圍內根本就不理解,不接受呢?”

穆青:“那您認知範圍恐怕就太小了,不在一個認知層次上,只能強制執行。”

李江:“既然可以強制執行,為什麼還要去說服別人呢?”

穆青:“說服別人,而且別人接受的狀態下去執行,執行者會是主動的,會有積極性,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自己也會知道糾正。”

“強制執行,執行者是被動的,要很多精力去監督檢查,否則出現偏差,執行者大機率不會理會。”

穆青一邊回答李江的問題,一邊想,比如法律,規範個人行為,其實也是在試圖改變個人的想法,出發點在於公眾利益。

工廠需要執行的規章制度、方案、計劃等,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法律。

也是在規範個人行為,也是在改變個人想法,讓大家沿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行,出發點也是大家共同利益。

二者都有一定的強制性。

梁亞靜巴結集團老總,試圖改變集團老總的想法,出發點與此完全不同,完全是不同性質。

李江看著穆青點點頭:“你思路很清晰!明天能帶我們參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