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得花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下午六點,下班鈴響了。
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天陽機械廠的職工不可能立刻停機。他們有大概半小時的時間慢慢結束手頭的工作,把崗位交給夜班人員。
張高遠聽到鈴聲,給自己電腦上繪製的圖紙做個儲存,簡單做個工作註釋,從工作臺後站起來。
榮格教授交出燒錄光碟後,整個人就跟放飛自我似的。hk來的‘外賣’最快也要明天才到,他今天就興奮的在廠裡到處亂竄,看什麼都覺著稀奇。
到處找人聊天,隨意指點別人工作,四處尋找樂子。榮格比其他特聘專家更活躍。下班前,這胖子總算累了,跑到辦公室來視察張高遠等人的工作。
不得不說這位普林斯頓近年最年輕的副教授水準相當高。他熟知機械製造方面的繁雜規範,能結合國內當前和可預見將來的技術水平,給出最好的設計方案。
按榮格的建議,‘聖光’追求重型綜合變箱是為了突破大型車輛製造技術。但同時應該把相關技術應用到家用轎車的輕型液力變箱上。
以國內的市場規模,再學學日本工程人員精益求精的態度,‘聖光’轎車很快就可以出效能大幅最佳化的第二款,再以充足的產能賺大錢。
重工業是很花錢的,哪怕免掉研經費,光是生產線的投資就能拖垮普通企業。大型車輛的產量遠不如家用轎車,同樣的技術路線應該考慮更廣泛的應用,以降低成本。
張高遠深以為然。他寫了個小便籤,給自己今天的工作做個小結,貼在顯示器邊上。其中就包括榮格的幾句話。
“張工,吃飯了。”同組的年輕人在門口喊了聲,“今個食堂是東南亞專場,據說做了泰國菜和馬來西亞菜。一起去嚐嚐鮮啊!”
張高遠點頭笑笑,跟了出去。
‘聖光大學’草創,走的是‘產學研’緊密銜接的路子。特聘專家的團隊一邊培養人才,還直接介入生產一線。
張高遠等人就是種子學員,學成之後要負責把技術再擴散出去。接受擴散的正是辦公室外從東北和內蒙來的技術人員,簇擁他朝食堂走。
當週青峰真的弄來國外專家學者,部委立馬塞進成批人員,算是‘聖光大學’的旁聽生。他們主要集中在重工業機械製造。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儲備還算有一點。
這說好聽叫‘花小錢辦大事’,不好聽就是來佔便宜的。
只是效果麼
“張工,‘聖光’給你們開多少工資?”隊伍裡有愣頭青,張口就問一個月多少錢。
大家心裡總想有個比較,這年頭問工資也尋常。
張高遠笑笑,“來‘聖光’前,一個月三百多。來‘聖光’後沒正式崗位,被安排跟榮格教授學習,每月只補助八百多塊。”
93年開始,物價漲的厲害。有能力的事業單位紛紛漲工資,沒能力的就拖欠工資。
張高遠原單位屬於拖欠工資的,結果因禍得福被‘聖光’給收購了,拿個補助就小一千。
這個數報出來,圍攏的年輕人頓時譁然——他們屬於‘旁聽’學習。‘聖光’頂多給個幾十塊的餐補和免費的住宿,其他的啥都沒有。
雖說這錢也夠吃飯能生活,但跟張高遠相比差太遠了。
“這補助比得上我們富拉爾基研究員的正式工資了。”
“你們富拉爾基不差啊。”
“才不是呢。當年老毛子偷懶,沿著西伯利亞鐵路的延伸到齊齊哈爾建工廠。可我們富拉爾基周圍啥資源都沒有,重工業附近居然沒鋼鐵廠,二十年前就比不過你們包頭了。”
幾個年輕人扯淡,抱怨完又繞回到張高遠身上,“張工,你要是轉正了,一個月能有多少?”
“我還不知道咋轉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