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戰從來都是體力活,是一場雙方決心和耐力的比拼。

就像兩位角鬥士,拿著刀互捅對方。堅持到最後,誰還有餘力捅出最後一刀,誰就是最後的大贏家。

李自成撫著額頭,有點遲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應該繼續攻城?

闖軍從周邊拉來了數萬百姓,在廣寧和阜成兩門外壘砌了兩座高臺,準備安置火炮,和城中明軍互轟。

但自開始修建的那刻起,明軍就轟擊不斷,炸死、炸傷軍民無數。最後好不容易修成,也比城頭矮了半截。

李自成不在乎那些死傷的百姓,也不在乎在上面安置的火炮能不能和城頭明軍對轟。

畢竟,火炮只是威懾,透過炮轟使城內軍民軍心浮蕩。而最後破城,還得靠人命向裡面填。

他在乎的是,明軍如此不惜炮彈,說明城中準備充足。

他們直接轟擊修築高臺的百姓,說明他們根本不在乎是否會炸死百姓,那驅民攻城恐怕也不會有太大作用。

而且,京師周邊百姓要麼早已逃走,要麼被放入京內,這幾萬人都是好不容易拉到的。

不驅民攻城,那只有靠自己手下的將士,而且不能只用那些新投靠的明軍,畢竟保定的例子就在眼前。

而京師,城又高,牆又厚,各種防禦設施完善。要想攻城,必須有足夠的雲梯和各種攻城器械。

但在此之前,崇禎皇帝早就砍掉了京師周邊三十里的樹木。要想製作這些,就必須從更遠處運來樹木。

而且崇禎皇帝之前還用重金招募各種工匠,這麼多天,闖軍也只找到了十多個木匠,剩下的都在城中。

從更遠處運來木材,再讓少的可憐的工匠製成雲梯和攻城器械,並讓其他將士臨時充當工匠。

最後的結果是,製作出來的數量少,而且質量堪憂。

就目前的這些,或許能組織一次進攻,但難以持續。除非城內明軍軍心徹底散亂,否則絕難攻入。

但城內守軍明顯不是如此。

牛金星射了無數書信進城。

但據城內細作傳出來的訊息,守軍並沒有禁止士卒傳閱。而是將信的內容印在報紙上,然後逐條反駁。

李自成聽牛金星念過,雖然那些反駁聽起來有些牽強附會,但至少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與之相反的,城內也有無數書信射出。

李自成看了。

都是在問李自成是否真的與東虜有合作?問他是否會將城中的財寶和婦人送給東虜?

還問他是不是漢人?

問他為何坐視東虜在京畿燒殺搶掠?

說大明天子至少在香河殲滅萬餘韃子,而他卻與滿虜合作。

這些東西,闖軍士卒看了,軍心受到了一些影響。

最主要的,連軍中將領也產生了分裂。

如牛金星,他支援暫時和東虜妥協,先攻破京師。但更多的如劉宗敏、李過、劉芳亮,他們支援先將東虜趕出中原。

這讓李自成也十分糾結。

進攻京師,即使最後能攻下,也要死上無數兵卒。

李自成不是牛金星,他並不覺得盡起二十餘萬大軍入關的東虜真的是來降附自己的。

連破薊鎮、盧龍、遵化、薊州,更是輕鬆拿下陽高、宣府、居庸關,這些清軍顯示出的戰力和素質不是一個醉心割據的塞外小族所能有的。

尤其是看了那些崇禎皇帝送來的情報後,李自成越來越覺得,他們就是來奪天下的。

而派來寧完我,只是為了誤導自己,讓自己放心攻城,而他們則等待時機坐收漁翁之利。

李自成本身並不畏懼清軍,他覺得崇禎皇帝送來的情報有太過誇大清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