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太子繼位的詔書一出,無論朱慈烺心裡如何想,他都必須出兵。

因為大明太子不能揹著坐看崇禎皇帝殉國的名聲登基,這樣不孝的罪名會讓他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夏完淳明白這點,這才勸說太子立即表態。至少要表現出不對皇位貪戀,以及積極援救的姿態。

李邦華這些朝內重臣當然也清楚這些。此時此刻,他們只能支援出兵救駕,再無第二條路可走。

既然確定了這點,接下來就是如何救駕的問題。

眾臣經過緊急議論,最後決定由唐通率其本部五千士卒作為大軍前鋒,先行前往保定。

三大營出兵五萬,由五軍營提督王家彥,贊畫楊廷麟統領,三天之內離京,南下救駕。

傳旨給寧遠的吳三桂,以及山東的朱大典,讓其立即率部入京,同時召宣府、大同、昌平、薊州等各路人馬前來勤王。

正當眾臣討論的熱火朝天,眼看就要拿出決定之時,有騎卒飛馳入京,然後被緊急帶入皇宮。

崇禎皇帝的命令來了。

王承恩高聲唱和:

朕無恙,諸臣莫憂。

雖保定被圍,但將士忠心,城破尚需時日,朕必要之時亦可自行突圍,而無需盡起大軍救駕。

聽到此,李邦華、蔣德璟等人頓時長舒了一口氣。有崇禎皇帝的聖旨在此,便可徹底壓制朝內的救駕派。

但賊軍勢大,世事難料,卻不能不為大明將來計。

令刑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馮銓前往南京,整飭吏治。

兵部侍郎金之俊、吏部郎中左懋泰、左中允李明睿、翰林院檢討李若琳,兵科給事中光時亨,……

王承恩一下子唸了三十多個大臣,最終在一聲“同往”中結束。

馮銓抽了抽嘴角,跪下謝恩。

這些人都是最近投靠他的朝內官員。

例如光時亨,之前隨王鰲永一起指責李邦華。在王鰲永失勢之後他主動揭發王鰲永,從而得到了馮銓的信任。

崇禎皇帝知道光時亨是自己的人很好理解,因為他的投靠很多朝臣都知道。

但其他的人,如金之俊、李明睿這些,馮銓都是派人和他們私下聯絡的。為何崇禎皇帝能將他們一一挑出來?

馮銓看向不遠處的李若璉,挑了挑眉頭,心中知道只有這一個解釋了,是錦衣衛一直在充當崇禎皇帝的耳目。

這錦衣衛的勢力什麼時候擴充到這麼大了?

馮銓心中無比好奇,但他更好奇的是崇禎皇帝到底想幹嘛?讓自己去南京整飭吏治,整治誰?

而且,從崇禎皇帝留下的詔書來看,他明顯有南遷的意向。

讓自己帶著這些人先行前往南京,這不像是懲罰,而更像是恩寵。

莫非自己猜錯了,崇禎皇帝並沒有把自己當成隨時可以捨棄的存在,而是真心想要重用自己?

帶著無限疑問,馮銓繼續聽下去。

著吏部尚書李遇知、禮部尚書倪元璐及兩部主要官員前往徐州,以備後患。工部尚書範景文攜工部半數官吏前往青州,在當地建立兵械分局。

李邦華、蔣德璟二人留守京師,積極做固守京師之準備。

眾人一一叩首領旨。

李邦華突然急聲問道:“太子呢!皇上可否提及太子,或者兩位皇子?”

語氣中帶著無限的緊張和期待。

李邦華是堅定的南遷派,他看到了崇禎皇帝的努力,但他認為大勢面前,這點努力改變不了什麼。

直到此刻,他依舊認為南遷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點上,他和馮銓的想法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李邦華不會以犧牲數萬大明士卒來逼迫太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