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面大旗林立於燕京城下,每面旌旗之上都是繪製著各色的猛獸飛禽,卻是大周最為精銳的各個軍團盡數於此。

天色早已快至正午,已經紮營休整兩三個時辰的大周軍隊這才稍稍集結。只是約莫一炷香的時候,已經有三萬精銳奪營而出,直抵燕京城下。

大周皇帝姬文昌與太師姜子芽共乘一輛兵車,此刻已經停駐於燕京城外一箭之地。

老而彌堅的姬文昌對燕京城上大喊:“大燕新主可在城上?素聞青鸞女帝智計無雙,文武雙全,更是中原第一位女帝,當真曠古爍今。可否出來相見?”

大周老皇帝甫一開口,早有一排健壯計程車卒代為喊話。

燕京城頭,一身華服的青鸞面色鐵青,卻咬緊牙關,並不出言回答。而身後的將校和女官都是偷眼看她,雖然沒人出言,但是其中意思都是明顯。

國君要有國君的氣度,正所謂‘輸人不輸陣’,就算真的不敵,也不能在氣勢上有所怯懦。

但是,看那青鸞卻是一動不動,似乎並不被對方的聲勢所攝。

要說青鸞是怕了,也是真是冤枉她了。

青鸞只是過於謹慎,畢竟初登帝位,又是如此危急之時,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著了大周的道兒。所以才沒第一時間出聲回懟,當然也跟她一直是謀士輔臣的定位有關,就好像很多秘書或者謀士徒一領兵或者掌權,就跟平素有絕大差異,甚是很多人會臨陣緊張的發揮不出平常一成的實力。

這一點在後世,各類比賽初次登場的選手,或者歷史傳記上皆有體現。

但是也因為青鸞過於謹慎,不知不覺中讓身邊的臣下士卒都是失望之極。畢竟戰火紛飛的時期,百姓或許能忍受一個暴君,但是絕不能忍受一個無能怯懦之輩。

城下的數十名健壯的漢子反覆呼喊了數十遍,燕京城頭居然毫無動靜。

姬文昌又等了一會兒,見燕京城頭依然鴉雀無聲,只是無奈的看向太師姜子芽。姜子芽手中令旗一揮,早有等候多時的大周士卒手挽一副強弓,對著燕京城頭就是一箭射去。只是此箭卻沒箭頭,箭身之上還捆著錦帛。

而與此同時,姜子芽卻是口中不停。

“燕國遭蒙外患,我軍特來襄助。貴國相國前日來信,言要盡割七十二座城池,以換錢財。我主為聖主仁君,自然不忍燕國蒙此損失,特來燕京協防城池,以抵償報酬。”

身後士卒也是恪盡職守,一句不差的把姜子芽的話傳到了燕京城頭的眾人耳朵中。

城上早有親衛拔下箭上書信,呈上青鸞。青鸞鐵青著臉,飛快地拆開錦帛一看,果然是奸相秦晦的筆跡。而且書信當中更是赤裸裸的向大周索要不菲的錢財,當真是無恥之極。

氣得青鸞當即七竅生煙,也是不管不顧的張口大呼:“不勞大周聖主仁君擔憂,我大燕自有雄兵良策抵禦外敵。還請大周皇帝轉馬回國,靜待佳音。至於秦晦,此等人早就不是大燕相國了。他的話做不得數。”

兩位近百老者抬眼望去,竟是一位絕代佳人。雖然對於青鸞的美名早有耳聞,但是真的見了本人也是心中不由一曳,還好兩人都是久居高位,又是快百歲的人,如何會被美色迷住心竅。

稍稍收束心神,姜子芽就是仰天大笑。

“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吾聞女帝欲興堅壁清野之策,毀百姓之基業,怠農忙之播種,此不正是昏聵之君才行之事邪?今我大周擁兵百萬而據守燕京外城,此為禮也。防之外敵,察民之機,告以奸佞,此為義也。如此仁義之師,女帝何不下城相迎,卻以刀兵箭弩而視之,豈不為天下者笑?”

青鸞畢竟稚嫩,心中一沉,就是想強詞奪理,也已經無話可說,只得在城頭氣得直跺腳。

最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