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帝國利刃(第2/4頁)
章節報錯
重舉辦了一場晉升授銜儀式。
晉升原婆羅洲統軍提督王勝元陸軍少將。
晉升原呂宋統軍提督葉燕山陸軍少將。
晉升原下龍灣駐軍長官,近衛步兵一營營長張承嗣陸軍上校。
晉升原澎湖駐軍留守郭安陸軍上校。
晉升近衛二營營長劉景陸軍上校。
晉升近衛騎兵一營營長馬時楠陸軍上校。
晉升原瀛州本島留守項鵬飛陸軍上校。
軍官各有晉升,又從老兵當中選拔一部分充實基層軍官隊伍。
升這麼多官幹嘛?自然是要擴軍備戰。
朱老七要以這些精銳為骨架編練新軍,來應對將來遼東的殘破局勢。
陸軍總部:參謀長,王勝元。副參謀長,葉燕山。
增擴近衛步兵團三,團長依次為張承嗣、劉景、郭安。
增擴近衛騎兵團二,團長依次為馬時楠、項鵬飛。
可惜,兩位騎兵團長皆不在場,一個在永明城苟著,一個在濟州島大靜縣編練騎兵。
步兵:一個戰鬥班組10人,三個班一排35人,三個排一連120人,五個連一營700人,五個營一團3800人。
團設直屬炮營直屬騎兵連直屬工程連,也即一個團下設四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騎兵連一個工程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其中,炮兵營配備火炮28門,10門改良虎蹲炮,10門六斤炮,8門十斤炮。
騎兵:一個騎兵連120人,配馬150匹。四個騎兵連為一營500人。四個騎兵營為一團2200人。
此外,設立輜重營二,負責戰時軍需補給,臨時配屬作戰部隊。
也就是說,瀛州將要成立一支將近人的野戰部隊。
千萬不要被動輒參戰幾萬十幾萬人的戰爭記錄所嚇到,十萬兵當中有一萬精銳也就不錯了。就比如建州,老奴奮鬥這麼多年,也只有一萬披甲兵。
古代戰爭限於通訊手段,幾萬人攪在一起必然亂套,再牛叉的將領也無法指揮。一場戰鬥,真正決定勝敗的可能也就那幾千人。
而軍費又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野戰軍團簡直就是吞金獸。歐羅巴的野戰軍團都是發動戰爭之前湊出來的,這個領主出一點,那個領主出幾百,即便這樣,兩三萬人交戰已經算是大規模會戰。
難道那些國王不想常設野戰軍,弄個十幾萬大軍麼?不是不想而是養不起。
老奴比歐羅巴的國王還是不如的,赫圖阿拉也就幾千常備軍頂多了,絕大多數人都在各自領地搞生產,臨戰才會將隊伍集合起來。但老奴管理的好,人家在領地內也還會定期訓練。
朱老七不幹臨時抓壯丁的勾當,他要常備軍,一支能在主大陸縱橫馳騁的帝國利刃!
人的常設野戰部隊。
軍餉年需50萬元。吃穿住用等生活後勤物資年需25萬元。
陸軍武器裝備,拿一個步兵營來說。
半身甲480副,全甲120副,人手一杆燧發槍,一把軍刺,一柄戰斧,排以上軍官還要配備短管火銃。除此之外,還有望遠鏡,馬匹車輛,帳篷等等。平均下來,一個士兵的裝備費用需要40元,一個步兵營就要花費3萬元。
而炮兵營的費用則要翻倍。
也就是說一個標準步兵團的武器裝備費用為20萬元,三個團就是60萬元。
兩個騎兵團,更是燒錢大戶,各項費用總額為80萬元。
經核算,組建這支野戰部隊,一次性軍費支出160萬元,日後年均支出90萬元。
大明朝廷的軍費開支,去年460萬兩,按照朱老七的養兵法